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贾宝玉向来不务正业,日日研制胭脂,为何轻 [复制链接]

1#

红楼续书后40回,有一个“中乡魁宝玉却尘缘”的情节。

贾宝玉经历黛玉泪尽、贾母仙逝、家族衰变诸事后,渐渐有了看透红尘的想法,最终他顺应家里人的规劝,和贾兰一起去参加了科举考试。

却尘缘宝玉知因果

考试结束后,贾宝玉便跟随一僧一道而去,贾兰找不见叔叔,一个人悻悻而归。不久后,考试结果公布:贾宝玉一举考中乡试第七名举人,可正主宝玉早已不见踪影,这便是“中乡魁宝玉却尘缘”的由来:

那一夜五更多天,外头几个家人进来到二门口报喜。几个小丫头乱跑进来,也不及告诉大丫头了,进了屋子便说:“太太奶奶们大喜。”王夫人打谅宝玉找着了,便喜欢的站起身来说:“在那里找着的?快叫他进来。”那人道:“中了第七名举人。”王夫人道:“宝玉呢?”家人不言语,王夫人仍旧坐下。探春便问:“第七名中的是谁?”家人回说:“是宝二爷。”——第百十九回

贾宝玉考中第七名举人,续书的这个设置是否合适?以《红楼梦》前80回的内容来看,贾宝玉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中乡魁宝玉失踪

科举考试很注重童子功,四书五经打小便要熟读,八股文章更是一篇篇文字磨炼出来的,贾宝玉早已失了先机。

别的不说,截止第73回,此时已接近前80回的末尾,贾宝玉的书读得还是很差劲儿,彼时贾*次日要检查功课,怡红院众人挑灯夜战,陪着宝玉温书,曹雪芹详细记载了贾宝玉素日的读书功底:

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只有“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算起五经来,因近来作诗,常把《诗经》读些,虽不甚精阐,还可塞责。别的虽不记得,素日贾*也幸未吩咐过读的,纵不知,也还不妨。至于古文,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连《左传》、《国策》、《公羊》、《谷粱》、汉、唐等文,不过几十篇,这几年竟未曾温得半篇片语,虽闲时也曾遍阅,不过一时之兴,随看随忘,未下苦工夫,如何记得。这是断难塞责的。——第七十三回

从这段描述,显然能看出贾宝玉早已失了科举考试的先机。

贾宝玉上学堂

读过四书的读者就会明白,《大学》、《中庸》的内容最为简略,内容薄薄几册,屈指可数,背诵甚为简单;至于《论语》,因近似语录体、对话体,内容生动简略,记诵也非难事。只有《孟子》上下两册,皆是中长篇文字,讲述治国之道,非下苦功夫不能背诵。

即便如此,大学、中庸、论语三书,贾宝玉还需要带注才能背得出,孟子干脆有一多半是夹生的——按照红楼的时间线,贾宝玉年长黛玉一岁,黛玉第45回已然十五岁了,由此推断,此时的贾宝玉至少是十六七岁的年纪了,却连最基础的四书都不曾读通。

贾*训斥李贵

细窥贾宝玉的日常生活,除了和众姊妹、丫鬟们打闹,就是一个人闷在屋子里淘漉胭脂,甚至第9回贾宝玉上学堂之先,还叮嘱林黛玉说: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如此失了先机的贾宝玉,怎么可能战胜那些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的书香子弟?

贾宝玉终归仙境

对此漏洞,续书人显然也注意到了,紧接着第回,贾宝玉跟随一僧一道,雪中跪拜父亲贾*,然后飘然而去,贾*回家后给众人的解释是这样的:

贾*道:“你们哪里知道,大凡天上星宿,山中老僧,洞里的精灵,他自具一种性情。你看宝玉何尝肯念书?他若略一经心,无有不能的。他那一种脾气也是各别另样。”——第百二十回

贾*将贾宝玉考中举人的异样,归结于他是神仙转世,天资禀赋不同于一般人类,所以他随便翻翻书,就能在乡试中考中第七名举人,可这个说法显然是进入了写实死角,实在没办法解释了,只能动用神仙的人设来找补。

元妃回府

这也是后40回跟前80回的一个很大区别,前80回除了神话设置,其余大部分文字几乎完全是写实,事实上,也只有写实的风格,才能成就《红楼梦》草蛇伏线,伏脉千里的文字成就。

对此有一个例子,第十七回“元妃省亲”,曾让贾宝玉作四首应制诗,期间宝钗规劝宝玉,莫用“绿玉”二字,改成“绿蜡”,因为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这样的绮靡字眼,原著记录了贾宝玉才思搜索,满头大汗的场面:

宝玉见宝钗如此说,便拭汗道:“我这会子总想不起什么典故出处来。”宝钗笑道:“你只把‘绿玉’的玉字改作蜡字就是了。”——第十七回

此处批语形容宝玉作诗费尽心思之状:想见其构思之苦方是至情。最厌近之小说中满纸“神童”、“天分”等语。

贾元妃泪眼见女眷

这才是真正的现实,贾宝玉纵然擅长作诗,不擅读书八股,可擅长领域也得拼命构思,才硬作出三首,最后一首《杏帘在望》还是林黛玉替他所作——曹雪芹没有给贾宝玉任何天才、神童的光环。

可续书显然丢掉了这种珍贵的写实风格,又或者是黔驴技穷,实在没办法解释贾宝玉高中科举的内在逻辑,只能搬出神仙人设来挽回,导致出现“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读者别较劲”的文字窘境,再也经不起半点认真推敲。

本文乃“红楼不红”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程乙本百二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