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才高八斗的苏轼,对于自然事物有着非比常人的浪漫与钟爱。“乌台诗案”差点儿要了他的命,被贬谪*州后,居住在古刹定惠院。院旁山上生有各种花木,独有一株海棠树尤其让人喜爱,引他倾注了甚深的情感。时常到树下流连不算,每当花开之季,他必邀好友置酒海棠树下,赏花弄月,快意酣玩。
大凡鲜花,无论浓淡,都有香气,唯有海棠似乎生来不愿以香气诱人。但她温婉清丽,美如胭脂雪,出尘般的韵致,极是妩媚动人。观赏繁花的人,没有不赞叹海棠之美的。苏轼于偏僻之地乍见此株珍品,立即惊为天人。
这一天傍晚时分,他轻轻步到海棠花前,小心地立于半尺之外,安静地看着所爱。就这么痴痴呆立,不知时间的流逝。月亮渐渐升入高空,疏朗的月光在地上投下树与人的合影,他觉得自己仿佛与海棠融为了一体。夜晚的风透出丝丝凉意,但他不觉这是苦,反倒欣喜凉意提神,令他眷恋花前。就这样,他如受了魅惑般追逐花影,直至深夜。
文人雅士大多爱花,屈原曾经吟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晏殊有诗“无可奈何花落去”。《太真外传》载:唐明皇登沉香亭,要召见杨贵妃,但贵妃酒醉未醒,等到高力士并侍女把她扶来,竟是酡颜残妆,钗横鬓乱。但杨妃天生丽质,醉酒的样子别具美感。明皇见此不怪反喜,笑闹道:“这哪里是妃子醉了?简直就是海棠花还没睡醒嘛!”明皇眼中的杨妃就是睡了或醉了的海棠。
而此时苏轼的眼里,这株海棠是比贵妃还美的佳人。月色迷离中,她倾城倾国,如此绝色佳人,怎可让她独自留守寂静的黑夜呢!“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子夜里的苏轼,对海棠由赏而爱,由爱而痴,竟怕海棠孤身睡去没有谁相伴,因而点起一支蜡烛为她掌灯。如果没有翌晨天明,他会就这么痴情地高举红烛照耀她永远……
除此诗表白海棠之恋外,苏轼还写有《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仍是对这株海棠倾诉真情: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到,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忍触。
古人评价这首海棠吟是“冠绝古今”,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感叹东坡先生旷世的才华,竟把海棠视作了恋人;海棠应该庆幸,朵朵清逸,有如是高雅的痴情人怜爱。花与人的心意,或许当真能相通,不知海棠仙子与东坡幽会了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