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30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进入长江口 [复制链接]

1#

长江口的中华鲟和胭脂鱼野生种群,又有新成员加入。在昨天举办的年上海市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中,随着放流槽依次打开,30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2万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顺着滑道进入长江口水域,开启回家之旅。

上海市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已连续举办了20多年。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保护指示精神,落实长江“十年禁捕”生态策略,响应农业农村部全国“放鱼日”统一部署,履行水生生物养护职能的具体实践,已成为上海市一张绿色生态名片。

就在今年5月,市农业农村委联合多方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动的意见》,进一步规范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动。“本次放流活动以此为指导,推进规范放流、科学放流。”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放流前,工作人员为中华鲟安装植入卫星标志和体内标志,为中华鲟放流效果评估和中华鲟海洋生活史研究做准备。放流过程中,使用定制的放流槽和滑道等设施,减缓放流苗种受水体的冲击。

放流是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一方面,日常抢救、人工保种、繁殖等也是延续物种生存的重要措施。

中华鲟是长江里现存最大的鱼,已是极危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们在长江中出生,在海洋中长大成熟。成熟亲鱼每年从长江口溯流而上,历经一年半左右,洄游多公里至长江上游产卵繁殖,出生的幼鱼随着长江水顺流而下,至第二年春天到达河口。长江口是中华鲟幼鱼入海的重要中转站,就像人从平原到高原一样,它们在这里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肥育和海水环境适应,继而投入海洋的怀抱。

“中华鲟属于对环境敏感性较强的物种,对产卵场的地形地貌、底质、水流、温度梯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因受洄游通道阻隔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它们的生存环境恶化,野外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上世纪70年代洄游的中华鲟亲鱼有数千尾,现在监测到的已不足20尾,且上游产卵场连续六年没有监测到自然繁殖,物种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顾士连说。

上海水野中心中华鲟基地目前生活着多尾中华鲟,既有近年来从野外水域救助成活的野生中华鲟,还有人工蓄养的“子一代”“子二代”。在这里,放流的中华鲟会进行野化训练,通过造浪机模拟水流波浪环境、人工调节盐度环境以及投喂鲜活饵料等方式,提高其野外适应能力。

同时,中心科研能力建设正按下“加速键”。记者在现场看到,中华鲟保护基地二期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土建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据介绍,项目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有三个主体馆,其中新建的中华鲟馆承担保种功能,与一期场馆形成联动,投入运营后将进一步提升设施水平,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加力度”。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束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