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雱的倦寻芳慢,将怅惘的心绪置于春末 [复制链接]

1#

《倦寻芳慢·露曦向晚》王雱露曦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作为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与王安石之弟王安礼、王安国曾被时人合称为“临川三王”。他多着书、工于诗文,词却作得极少。近人薛砺若《宋词通论》中曾评价他的词:“王雾词虽不多见,然较介甫(王安石)蕴藉婉媚多矣。足见当年临川王氏家学一斑。”这首《倦寻芳慢》是王雱偶然为之,却写得清新婉转。

“露唏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天气。春日的午后,下过一场小雨,在接近傍晚的时候,草木上的雨露渐渐干了,柔软的春风轻轻掀动帘幕,小小的庭院十分幽静。这一句虽然没有写人,但“小院”二字已隐含了人在内。接下来,词人的视角转向院内小径:“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碧绿的小径上铺着落红,色彩的对比显得无比绚丽,如同绣出来的织物一般。原本是静态的风景,词人在其中杂以“莺来”、“惊下”,便产生了动感。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前半句“倚”、“登”二字,暗合诗词中表现春愁的惯常意象,从而引出词的主题。后半句写雨后海棠。正因为“经雨”,全盛的海棠更显娇艳,那种红艳欲滴的颜色,犹如女子的“胭脂”一般,浸润着整片花瓣。这是一种花盛开到极致的美,看到这样的景色,词人不免有“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之慨。

“韶华”二字,点明慨叹的缘由。开到盛极的花,下一刻即将凋谢,一同带走美妙的春色,人的年华亦流逝得如此轻易,转眼又是清明时节,春将逝,人将老,岁月等闲虚度,再好的春光也不过虚设。紧承上文的慨叹,下阕第一句词人即道出自己无心赏春、怠于游玩的心境:“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大好春光,处处美景,却因无人可以“携手”与共,只好任它消逝。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一句极工巧,“恨”指春恨,“榆钱”指榆树的果实,因状似钱币而得名。“长斗”是形容“两眉”时常皱紧的样子。词人以榆钱言春,以“两眉长斗”言愁,以“买断”连接两者,如此美好的春色“买断”的竟然全都是愁,足见愁之深苦。

“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忆”字引出回忆,“高阳”是指当年与友人一同游赏春色的友人。当时的人如今已经不在,可是“落花”、“流水”却仍与往年一样,此句大有物是人非之叹。且词人不言春景依旧,而言落花流水依旧,将怅惘的心绪置于春末凋残之景中,更添愁情。

词人最后叹息道:“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下阕所言“倦”、“恨”、“忆”,层层推衍下来,到此已愁上加愁,无从消泯,因此只能“尽成消瘦”。“东风”二字仍紧续春恨,显出词人文思的细密。这首描写春愁的词,题材虽寻常,词句却精致,风度也动人,足见词人才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