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志权莫言讲的不仅是故事cdxkfh5q [复制链接]

1#

刘志权:莫言讲的不仅是故事


作为文化名人的莫言,注定了要作为文化符号或文化寓言,长期承载各种评论或批评。接受这一现状,也正契合了莫言自己强调的多元宽容立场。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身穿中山装的莫言,在瑞典文学院,以“讲故事的人”为题,以其一以贯之的风格,向全世界讲述了他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既有历史也有现实,既有对人性和苦难的阐述,也有针对近来种种质疑之声的回应。 对 于一位强调“叙述就是一切”、善于讲故事的作家,莫言演讲中关于“伟大的母亲”的故事,尽管感人,却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很多同类的故事,而且 这并不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必然条件。意味深长的倒是他最后讲到的3个故事——哭的故事,英勇斗士和扔草帽的故事。 需要重视和重申的 是,伟大的小说从来不仅仅是故事。正如世界上有那么多会讲故事的专业作家和民间艺人,但获奖的毕竟为数不多。莫言很清楚其中的区别,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言, “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何谓“人的立场”,是没有展开的空白,但他用故事的方式,用自己对多元宽容、平等相对和模糊性等的理解,做了填 空。这是他的立场,也是米兰·昆德拉、纳博科夫、巴赫金等作家学者看待小说以及社会的立场。正是基于这种立场,作家们构筑了一个包纳并最终超越*治的文学 世界。 把这种对小说的理解扩大到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包括对莫言的批评,也许正是莫言所希望的,也是正确的。公正地看,莫言的获奖满 足了国人的诺奖情结,提升了当代文学的地位及国人的文学自信。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能向嘲弄其相貌的人道歉的莫言,也理应能理解“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 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这一现象。“众声喧哗”本是大众文化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一。作为文化名人的莫言,注定了要作为文化符号或者文化寓言,长期承载各种 评论或批评。接受这一现状,也正契合了莫言自己强调的多元宽容立场。 莫言演讲的故事以“真理和正义”收结,这让我们联想到也获过诺 贝尔奖的爱因斯坦。作为鲍曼等所言的“超越对自己的职业或艺术流派的偏爱和专注,关注真理、正义和时代趣味这些全球性问题”的“知识分子”文化符号,爱因 斯坦获得了世人永恒的尊敬。莫言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其实,真正永不磨灭的是行动。我们能理解常人的不同立场,但文化巨 人的铸就,最终还是取决于其鲜明的行动选择。莫言说,在今后的岁月里,他将继续讲他的故事,我们对此充满期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