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春光正好,樱花也进入全盛期,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出游时,喜欢穿戴各朝汉服并挽上相应发髻,其实除了服饰,还有相应的面部妆容,今天课代表就为大家盘点一下唐朝以来历代女子的妆容。
古代女子的面部彩妆主要有妆粉、胭脂、口脂、眉黛和花钿,她们的妆容便围绕这五类彩妆不断变化与轮回。
泪妆
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在唐玄宗的宫中,曾流行过泪妆,其最大特点是舍弃胭脂,仅用妆粉涂满整脸,好像刚哭过,情绪低落,没心思上妆一般。
唐玄宗武惠妃墓石椁上的女子形象,均在脸庞、脖颈及前胸涂满妆粉,仅点上口脂,日本艺伎夸张的妆容大概是受到了泪妆的启发。
唐玄宗武惠妃墓的石椁上女子的泪妆
醉妆、桃花妆与飞霞妆
还有一种妆容则反其道而行之,用胭脂涂满整个面颊,只在鼻梁上扑妆粉,留出一条狭长的白色,人为制造出醉酒的效果,还特地取名醉妆。
西安政法学院34号唐墓出土的一件随葬彩绘女俑,她的双颊连同额头都涂满浓重的胭脂,只剩一条鼻梁露着妆粉打的底色,确实给人一种喝到酩酊大醉的感觉。
西安政法学院34号唐墓彩绘女俑的醉妆
在醉妆的基础上,如果胭脂涂抹得淡一些,就被称为桃花妆。《唐人宫乐图》中有十位奏乐畅饮的贵妇,每个人的面颊都抹上浓淡适中的胭脂,一直溢至眉梁,衬出鼻梁与额头格外雪白,有一种人面桃花的美感。
《唐人宫乐图》中的桃花妆
如果颠倒一下妆粉与胭脂的顺序,即先将胭脂涂满整个面颊,再罩上一层白粉,让胭脂的晕影隐约从妆粉层中透出来,呈现一种朦胧的美感,就叫飞霞妆。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飞霞妆
墨妆与血晕妆
唐朝还流行过不少用现代的眼光看很“杀马特”的妆容。
白居易《时世妆》中记载过一种妆容:不涂妆粉,在双颊涂上红褐色胭脂,描出一对八字眉,再在嘴唇上点出黑色口脂,诗人感叹这是颠倒黑白、以丑为美,这种妆容被称为墨妆,后被宋末元初画家龚开运用在他的作品《中山出游图卷》中,成为画中钟馗妹妹及其侍女的形象。
《中山出游图卷》中的墨妆
而据《唐语林》记载,唐穆宗长庆年间,又兴起了一种血晕妆,先把眉毛剃光,然后用红色或紫色胭脂,在双眼上下画出三四条晕痕,仿佛个个遭受家庭暴力一般。
河南安阳赵逸公夫妻墓壁画中的血晕妆
珍珠花钿妆
到了宋朝,妆容变得淡雅,“浅拂胭脂轻傅粉,弯弯纤细黛眉长”,但贵族女性特别喜欢在脸上贴珍珠,这叫珍珠花钿妆。
《宋高宗后坐像》中的珍珠花钿妆
花钿妆在两宋之前已经盛行,是用金、银、贝壳、云母等做成各种花形饰品,贴在额头、鬓角和脸颊。
《元人画梅花仕女》中的梅花花钿妆
粘贴花钿的介质,古时候多采用呵胶,由鱼鳔制成,粘贴花钿时,只要对它呵气,同时蘸上少量口液,就能很容易贴到脸上。卸妆时,只要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
三白妆
三白妆最初源于唐朝妆容里的“三白法”,即面部施以胭脂,额头、鼻子和下巴则涂上妆粉,但相对于妆粉之白,更突出胭脂之红,呈现出一种活力健康之美。
到了宋代以后,尤其在明朝,则有了变化,从唐寅《王蜀宫妓图》中可以看出,胭脂清浅,妆粉突出,呈现出一种文雅恬静之美。
唐寅《王蜀宫妓图》中的三白妆
绛唇妆
古代女子不像现代女性把嘴唇全部涂上红色,只在唇的中间点上一点口脂,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樱桃小口,给人以圆润娇小之美。
《咸丰妃子英嫔春贵人骑马像》中的绛唇妆
为了能够让樱桃小口的轮廓清晰完整,清宫后妃的梳妆匣中配备有一种特殊的胭脂棍,胭脂棍有一个塞满红绒的象牙头,画唇妆时沾取口脂,以下唇中线为底色,点一个醒目的红圆点,整个过程就像盖章一般,这种妆容被称为绛唇妆。
胭脂棍
可见,在追求妆容的路上,古代女子与现代女性一样孜孜不倦,并充满想象。
《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淡扫蛾眉的虢国夫人
当然,在古代也有以素颜为美的女子,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就是其中一位。杜甫《集灵台》中就写她:“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可以一睹她素颜男装、英姿飒爽之美。
我苏特稿文/五柳
参考:孟晖《胭脂记》、《妆粉记》,苗琳《略施粉黛——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妆容”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