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楼梦里通灵宝玉的正反面暗示其影射意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t52mall.com/
作者:九峰真人潇湘夜雨《红楼梦》里,通灵宝玉的由来,充满着瑰丽与传奇。通灵宝玉本是女娲补天所剩的一块顽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能口吐人言。在一僧一道施展法术后,顽石变成扇坠大小的美玉,又蒙一僧一道携入红尘,贾宝玉衔通灵宝玉而诞。通灵宝玉是作者设置的为主角贾宝玉服务的符号性道具。那么通灵宝玉有何影射意义呢?理解了作者设置通灵宝玉的影射意义,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小说的思想内涵了。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通灵宝玉是什么模样。小说第一回,通过甄士隐视角对通灵宝玉进行了简要描写:“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直到第八回,通灵宝玉的细致描写才呈现到读者面前:“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通灵宝玉正反面分别镌有篆文,正面的篆文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背面的篆文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通过通灵宝玉正面的篆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秦国所制的传国玉玺。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年),秦破赵,得和氏璧。后统一天下,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由玉工孙寿刻于其上。传国玉玺上刻的篆文与通灵宝玉上刻的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多么的相似。再来看通灵宝玉的反面篆文。在明代,关于印章的著书中,例如《集古印谱》等载秦代有小玺,其文为“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与方以智《印章考》等书记载一致,相传此小玺一直流传的到了雍正时期才不知下落,当今古玩市场,仍然有类似的物品偶现拍卖行。如果在秦小玺三个功能前加上序数字,“一疢疾除二永康休三万寿宁”,这和通灵宝玉的反面篆文“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也是如此的相似。通过上面的对比,通灵宝玉影射传国玉玺的喻意不言自明。而贾宝玉作为通灵宝玉的拥有者,是传国玉玺的人格化,影射皇权。《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中“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林黛玉本身绛珠仙草转世,因此阆苑仙葩说的是林黛玉。而贾宝玉是赤瑕宫神瑛侍者转世,何来无瑕呢?其实美玉无瑕指的是传国玉玺的前身和氏璧,暗喻贾宝玉乃传国玉玺。其实和氏璧就曾被称为过宝玉。《韩非子·和氏》记载了和氏璧的故事: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替之以石,贞士而命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传国玉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得之则意味着“受命于天”,失之则意味着“气数已尽”,所以传国玉玺也可以说是“莫失莫忘”。关于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早在清朝,已经有不少人持这个观点了。晚清孙静庵在他的《栖霞阁野乘》中言“宝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为一块顽石矣!”并认为,《红楼梦》“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记载私家故实,谓必明珠家事者,此一孔之见耳”,“此书所包者广,不仅此一事,盖顺、康两朝八十年之历史”。比孙静庵略早一些的《石头记微言》作者孙渠甫说道“《石头记》一书,影书也……即言钗黛之争,天下也。在书面言,上,宝玉谓宝玉之人,下,宝玉谓口中所衔之玉。在底中底言,则上下混同为一,即指石头,即指舆地,即言钗、黛所争之天下也!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清朝之后,红学家潘重规也认为:贾宝玉所指的是传国玉玺,理由简单如下:1.那石头是宝玉的命根子,这石头也即是宝玉,而这宝玉的形状和镌刻的文字是有深意的。宝玉上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但根据《三国志孙坚志》的记载,孙坚从水井中讨得的传国玉玺(描述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赫然写着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并且“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是“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简写。“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转译。2.印玺必须用朱泥,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又偏偏爱吃胭脂。一颗玉玺配上印泥,这极有可能便是作者欲说之意。3.除此之外,通过贾宝玉身边的丫鬟戏子也能另行旁证:他身边的袭人,通过历来已久的拆字法正是龙衣人,而他喜欢的戏子叫琪官的正是蒋玉菡,玉玺身边是龙衣之人,玉玺爱玉函似乎就是无懈可击了。(《红楼血泪史》)既然通灵宝玉和贾宝玉影射传国玉玺和皇权,那么《红楼梦》写作目的和思想内涵就呼之欲出了。《红楼梦》是明遗民创作于清初的一部悼明的政治影射小说,时代背景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末世,以家喻国,借贾家之败影射明亡,借黛钗对宝玉的争夺影射的明清争夺天下。红楼梦,朱楼梦也,书中多次出现朱楼和朱楼梦。“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说的是昨天夜里还做着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晚上我们就在清国吟诗作词了,暗喻明清易代。《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清风明月以史为鉴之意。在明遗民的诗文中,“风”常常暗喻“满清”,“月”常常暗喻“明朝或南明”。例如,吕留良《述怀》:“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大意为:清人纵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也绝不会屈服于他们。我依然有明朝故国情怀。虽然现在明朝已经灭亡,将来也会有恢复明朝江山那一天。王夫之曾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说,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他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清廷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风”指清廷,“明月”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联表现了自己的晚节。《风月宝鉴》这部小说其实也是对明亡清兴进行深刻反思。对此民国大师蔡元培和潘重规也持相近观点。蔡元培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石头记索隐》)潘重规认为:《红楼梦》并不是曹雪芹所写,而是由亡国之恨的明朝遗老所作,最后借曹雪芹之名出版发行罢了。宝玉是传国玉玺,那么黛钗对宝玉的争夺,就是代表明清争夺皇权了。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绛红即是影射明朝的国姓朱(红的意思),它是代表明朝的。薛宝钗之名曰钗,钗于文即是又金,又金即是后金,而后金则是史界公认的清朝。金之色白,所以宝钗即姓了“丰年好大雪”的薛。薛宝钗之兄名蟠,蟠者,番也。从虫着犹狄从犬,羌从羊,言其是番人也。(《红楼血泪史》)《红楼梦》开篇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增删小说,悼红其实是悼明之意,悼念当日之女子,只不过是作者的障眼法而已,正如戚蓼生在戚序本中序言所说的“一喉二歌,一手两犊”。作者采用这种笔法写作《红楼梦》是为了躲避清朝文字狱的迫害。清朝文字狱从顺治年间开始,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文字狱变本加厉。雍正年间,翰林官徐骏只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被处斩。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红楼梦》不可能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红楼梦》只能成书于康熙年间。那时反清斗争此起彼伏,清廷政权并不稳固,尚未完全顾及文化统治。那时候明遗民大量在世,他们或隐遁山林,或偏居一隅,在他们的诗文中常以隐喻的手法表达对明朝故国的强烈怀念之情。《红楼梦》的创作手法和风格与明末文学相近,思想情怀与明遗民相通。《红楼梦》只能出自明遗民之手。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根据一些自相矛盾经不起推敲(关于胡适考证的漏洞,我们之前文章多次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的清人记载得出:《红楼梦》是曹寅之孙曹雪芹写的自叙性质的小说,书中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作者。如果这样的话,通灵宝玉的影射意义和贾宝玉没有丝毫关联,作者设置通灵宝玉又有何意义呢?胡适所谓的考证完全脱离了小说文本,其实是牵强附会而已。而建立在胡适观点基础上的主流红学研究到现在为止还继续“考证”着曹家事,完全背离了《红楼梦》的思想内涵。也许有的读者是第一次见到本文提到的很多前人观点。原因很简单,这和主流红学的观点相悖。但这并不代表这些观点就是错误的,相反笔者认为,这些观点大部分都是真知灼见,尽管也有瑕疵。胡适红学自创立以来,已近百年,但胡适红学研究却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死结。这不得不让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红楼梦》真的是曹寅之孙写的曹家事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管本文的观点广大读者是否认可,笔者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了解这些观点,多启发思维,就能离《红楼梦》的真相越来越近。————————————————————校对:王华东至真斋主编辑:潇湘夜雨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