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胭脂扣观后感理想终被现实打败女人千 [复制链接]

1#

梅艳芳、张国荣的《胭脂扣》盛名已久,从网友的影评来看,站主角如花的人最多,总结一句话就是“痴情总被无情伤”。不过我倒觉得,如花的感情太过理想和纯粹,十二少的做法才是最现实的情况反应,更值得去深思。

就像剧中如花寻找在剧组中跑龙套的十二少时,那部正在拍摄的电影中,导演对主演大声要求:你的角色是个女侠,也是女鬼,飞出来的时候既要有女侠的威风,也要有女鬼的那种阴森森的样子。而主演吐槽:怎么做啊,又要像女侠,又要像女鬼。

其实,这正是艺术与现实的冲突,是《胭脂扣》导演关锦鹏借剧中剧给大家提出的一个问题思考。

就如十二少与如花的关系,最初没有油盐柴米酱醋茶时,十二少不过是一个富家子弟,可以任性在妓院点炮放花,可以任性高调送金床,但后来没有了家庭的支持断了经济来源后,也不得不放下面子想办法赚钱养家——爱情是蜜糖,但若没了现实的食粮,只吃蜜糖也活不成。

面对现实压力,如花与十二少的做法对比同样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如花可以一如既往地为了爱情不食人间烟火,就像女神般高贵纯洁;十二少则要丢掉自尊拉下面子,被如花推到前台去承担养家重任——侍候师傅端痰盂、跑龙套学唱戏。这种对比就是: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

十二少没有怨言,但若说没有思想触动那也不可能。但为了爱情,十二少将该做的全部做了——眼疾手快接师傅吐痰,兢兢业业跑龙套演戏。

戏中临场休息时,如花百般疼爱十二少,擦汗端水补妆,还说这个化妆水粉对皮肤不好,明天从家里带——完全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当然,并不是说如花物质,而是女神做久了不接地气,已不知道现实生活的不易。就像她即便变成了女鬼,也依然是对金钱没有概念,却要登报、测字等,如果不是袁永定的善良和帮忙,恐怕她要寸步难行了。

十二少是什么表现呢?全程没有一句话,只是沉思和表情复杂。至少以笔者看来,十二少是能感觉到现实生活的压力和不堪的。所以当十二少的父母后台找他时,他的表情既有惊喜又有难舍但更多的是矛盾——我真的不舍父母,但我也真的很爱如花,如果一定要二选其一,我选……算了,还是先逃避上台跑龙套呗。但戏后十二少送胭脂盒时的神态和动作,张国荣真的将这种矛盾的心理演绎的淋漓尽致。

如花不物质,如花不拜金,如花也不嫌弃礼物的贵贱,但就是不接地气,将理想当成了现实。而理想总会被现实打败的,最终的结果,也就只有逃避现实这唯一做法了,所以最后的自杀悲惨结局早已注定。

纵观整部情,最不懂十二少心理的,应该是如花;而最懂十二少的,是他的母亲。

比如在如花第一次见十二少母亲时,十二少母亲的做法能看出大户人家的极高修养——并没有因如花的身份给予歧视;同时看人也特别准——他说:她相信如花的感情一直不会变,但儿子的感情过个两三年肯定会变。第二次出场是在舞台后台,她给如花说:如果你一直缠着他不放,他早晚会回到我身边的。给十二少父亲说:如果是我们的儿子,永远是我们的儿子;如果不是,你就是用根铁链子,也拴不住他。

如果如花能听懂十二少母亲的话话,给十二少一定空间的话,他们的结果可能会更好。可惜的是,如花的一切做法和想法,都是己为角度的考虑,完全没有“共情”能力。最后只能是在一方的强求中,共同走上赴死的路途。

如花真的不懂十二少的真实心理吗?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她一直不愿意相信!

比如如花送十二少衣服时,问衣服旧了怎么办?十二少回答:扔了呗!如花再问:人呢?十二少回答:照甩咯。如花听到回答马上就忧心忡忡不太高兴。十二少安慰道:你有这么多的不同,扔了一面,还有一面。

在最后吞鸦片膏之前,如花继续不死心,连问两个问题:你会不会帮淑贤戴耳环?你会不会帮淑贤穿旗袍?十二少的回答都是:会。不过多加了一句,我在给她穿或戴的过程中,会一直想着你。

十二少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他并不想死。他爱如花的感情是真的,但生活压力同样是真的,承担的爱情窒息感同样是真的,他只是期待两个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感觉,就像如花从阴间找上阳间时,那一对阳间恋人的恋爱态度。但如花多次考验的目的,其实只是想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十二少可以为了自己不惜一切。结果其实她早就明白,只是一直不甘心不死心而已。

故之,如花给十二少喂鸦片膏前,先给喝下了药的酒,全身心想得是:你要陪我一起死,而且必须死!

当爱情变成了自私占有时,爱也就完全变质了,结果的走向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十二少知道吗?或许知道、或许不知道,但对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他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切做法只不过是满足如花的要求。对他而言,陪死或许心有不甘,但也无所谓,谁让他自己喜欢呢。故之借酒麻醉自己就是必然。

两杯下了药的酒喝完后,还是存在一丝理智的,潜意识是拒绝赴死的,故在如花第一次喂鸦片膏时有了那么一丝丝的迟滞和拒绝。如花再送一杯酒……吧,只有麻醉了自己的思想,才有勇气不管不顾……第三杯酒入口后,吞膏就不再迟疑。

为什么双方的真心实意爱恋,最后却变成了一方的被逼无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思考。

最后毒发阶段,十二少剩下的只是痛苦,连话也不想说,其实也是没啥好说的。如花是各种交待,暗号、赴死路上的不见不散等等,让人看到的只是一个陷入极端变态思想中的疯狂人类,不自然地连脊背都觉得有点发凉。

十二被救,或许是天意如此。如花纠结于十二少被救活后不二次自杀陪死,其实更是一种想法。《孙子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十二少初次赴死是勉强的行为,再次赴死肯定就没了第一次的勇气。所以最终苟延残喘并败落家产,其实是矛盾心理下消极避世的自然结果。他之所以一直在剧组中跑龙套,没去其它行业,或许就是应对初次学戏时的师傅所言: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他可能想以演戏的真真假假、虚虚幻幻来安慰自己,以及麻痹自己。

如花发布了暗号的寻人启事后,十二少看到了吗?剧中没明说,但暗示却也。因为穷困潦倒的十二少随身携带着报纸,并有阅读的习惯。他之所以没去,应该是依然无法直接面对“窒息感的爱情”吧?53年后的他,贫困潦倒如斯,睡觉前依然要抽大烟,恐怕只是为了麻醉自己,否则可能入眠都难。如花在他跟前喝歌唤醒他时,没有惊讶、没有惊喜、也没有害怕,多的只是往事如烟,无法言传……如花决绝而走后,十二少追寻而去,喊了句:如花,原谅我;但追到门口后又马上停下了脚步,陷入了两难境地——他依然活在矛盾之中。

好在53年的阴阳两隔,如花最终放过了对方,也放过了自己。从最后的转头回顾来看,她的脸上终于有了一种释然之感。而十二少,却是依然活在混沌之中、活在矛盾之中、活在生不如死的现实之中。所以到底谁错谁对,都已没有了意义。

如花的爱情,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爱情,在她成为女神的同时,也就变成了女鬼。十二少的做法,却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爱没有错、生活也没有错、想活着也没有错,但就是正因为没有看透现实看透自己,最终活得人不如鬼。

所以,不论是生活还是爱情,要接地气一点,给对方留空间,其实也是给自己留机会。共情,在任何时间都不能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