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烟雨夜读素衣莫起风尘叹 [复制链接]

1#

烟雨客

又到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时节,慎终追远,一个民族的传承与记忆,在一个个节日中赓续新生,薪火永继。

拜祭先人,追思祖上,这一份思念,在桃李争艳的春日中,显得如此凝重,如此神圣。片片花瓣,缤纷陌上,远去的人,却再也不能醒来,这大千世界,终究如一场梦,黄土遮盖了所有过往的面容。

由是,才有了诗文中无数悲伤的情愫。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桃李笑春风,可是触目野田荒冢,只有无边的愁绪。龙蛇出动,雨洒山川,想起古代的贤人,宁愿自焚也不愿封侯。这时还能分辨贤惠与不肖,到处都是蓬蒿覆盖的坟丘。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一曲《蒿里》,唱出了世人心中的无奈。这蒿里,究竟是谁家之天下?在这里,人不再有三六九等,不再有一切分野,活着的时候存在的种种不平等,到了蒿里就一切都不存在了,谁能解释呢?究竟哪个世界更为公道,更为永恒?

永远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宋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花开若锦,却也是一瞬繁华。一切都是如此匆匆,不舍昼夜的美好,如水流去。辛弃疾渴望渡江北上建立奇功,却也只是梦幻泡影,只剩了多少华发。

在清明时节,素衣起感叹的还有陆游,这位渴望北定中原的诗人寿者,在临安感受到的清明,也是充满忧思的节日。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一句小楼一夜听春雨,千古之下,犹令人想见娇艳欲滴的杏花,以及卖花女的吆喝,清清亮亮的嗓音,划破了无数个世纪的宁寂,在深巷中,在歌楼上,在了无边际的时空里。

纵使素衣,纵使布衣,也不必起风尘之叹,至少快马加鞭,也可以在清明之前赶到家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记载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也是踏青的时节。在古代,士子少女,也都纷纷走出高墙大院,去欣赏满目的春光,也有了很多美丽的故事。

宋代王雱的《倦寻芳慢·露晞向晚》,就有着良辰难再的感叹。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

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

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因为思念,因为忧伤,因为一段不能忘怀的情缘,诗人日渐消瘦,衣带渐宽。韶华仓促,又随着清明,翻过一页。

最为沉痛的要数明代高启的这首《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血泪尘埃,战乱后的山河一片丘墟。寒食掉了,也有风雨,也有花絮,可是又有几家坟上,有子孙来呢?

不过,看看诗人的感慨,也不必过于沉重,毕竟清明还是桃李盛开的最好时节,踏青赏春去也,莫让韶华空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