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段胭岭山下的故事
编者按:听说李印功很早,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他们的村和我们的村相邻,距离只有二三里,一条马路东西贯通,是真正的乡*。那时候,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他是他们大队的支部书记,很年轻,高音喇叭里常常有他激昂的讲话,我们总是能够听到,是当地的大名人。因此便记住了。后来听说他从事了文化,也颇有成就,也暗自为他高兴。因为做文化是要忍得住疲惫,耐得住清贫的。虽然隔空寒暄过几次,但总是没有进入正题,因为我不确定该不该鼓励他在文学领域里继续拼搏。
在此以前,很多友好的朋友哥,跟我说要搞文化,都会被我劝阻。有些劝退了,有些坚持了。其中一位朋友哥很不满,说:“就你能搞文化,就不允许我搞。”当然是笑骂,我说:“你已经很成功了,何必再搞文化。搞文化容易上瘾。一旦染上,一辈子都放不下。我怕是害了你。”但是,朋友哥坚持做,而且做得很成功。一日闲坐笑谈,便说:“真像李教授(朋友哥爱称)所说,搞文化会上瘾。我做了一辈子企业,每年进出的资金几十亿,也没有现在做的有意思。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但是,我认为这是个个案、特例,不值得推广。所以很少劝说熟人朋友搞文化,对于喜欢文化的人总是敬而亲近,对于写书的朋友却是敬而远之。因为,身为文化从业人,有一点把关权,却没有投资权和市场经营权,帮不上什么忙,还动不动开口说钱——自己做不来,就干脆不去做。对于李印功先生,大概也是这个心态,迟迟未能见面。
然而,几天以前,忽然收到他的一则短信,说是原本约了《新西部》的旭民兄一起坐坐的,却遇上了疫情,自然不好见面了,就寄赠我一本书。我很感动。过了两天,果然收到了他的一本书《胭脂岭》,原来是陕西旅游出版社所出。我正好在去年的九月份开始,履职本社,算是很有缘分。看了前言后记,评价着实很高。由于时间限制,一时之间很难阅读全书,便询问了本书的责任编辑,她说有一篇编辑手记。我拿来看了,写得很好。本书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以胭脂岭村*支部书记为主要人物展开的。以我对李印功的了解,其中有很多他的影子是必然的,李印功无疑是成功的,我也无需多说,便借此《编辑手记》传递我对《胭脂岭》的认可和评价,并表示对李印功兄诚挚的祝贺,但愿此举不使读者失望。
听一段胭岭山下的故事
——《胭脂岭》编辑手记
陕西旅游出版社武莹莹
一个月前,李印功老师的长篇小说——《胭脂岭》已付梓,立于案前的样书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虽然此书已出版月余,但是社会对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