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何带领小读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中华先贤 [复制链接]

1#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以详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以细腻动人的故事为载体,真实地呈现中华先贤人物的事迹、品格和精神风貌,彰显他们的贡献和功绩,激发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已于年推出第一辑。

第二辑现已新鲜出炉。这一辑讲述了百里奚、墨子、商鞅、李冰、萧何、司马迁、羊祜、贾思勰、王维、周敦颐、王安石、苏轼、李纲、郭守敬、王夫之、史可法、于*、郑成功、夏完淳、样式雷二十位历史人物的故事。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的作者阵容十分强大,他们当中有高校青年学者,也有知名作家。面对历史人物,如何平衡史实与虚构,如何把故事讲得真实动人,让小读者们爱读爱看,作者与编辑们通过不断打磨作品,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在虚构与史实之间——《贾思勰》的写作

陈沐(山东艺术学院)

《贾思勰》(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刚考入科学史研究所的那一年,恰逢后宫剧风头正健。在多部电视剧的密集科普下,“选秀”、“小主”、“翻牌子”一时成为热词。而我在科学史所的图书馆以及讲座里,虽然耳濡目染的也是历史,却仿佛进入一个平行世界——皇帝和妃嫔消失了,战争的名称以及朝代的更迭也成了背景,而古人绵密沉静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观星、占卜、医书、花谱、纺织,乃至粪肥和灾荒,成为了主角。

我幻想着将来能写一本以科技史为主题的穿越小说。站在图书馆的梯子上搜罗书架第四层的书时,我想象着“如果一脚踩空掉下去,会不会掉进明清时某个村庄,遇到一位隐士教我打理桑基鱼塘”?或者掉进北魏,遇到贾思勰正在“晓示书童”?

过了许多年,中华书局计划出版一套历史人物故事,编辑来约稿:“能否写几位农史的人物故事?”因为是普及性的,所以要“对笔下人物倾注感情”“人物丰满立体、情节曲折起伏”。一时忽然想起陈年旧梦,于是我立刻答应了。

真正进入实操阶段,却碰到一个难题:农史学家在历史上不受重视,所以史料很少。即使是被誉为“农史里程碑”的《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在史书上确凿的记载也仅仅只有“北魏高阳太守”一行字,且“高阳”这一地名还存在着争议。况且,农学家们大都很朴实,其个人生活往往不具备审美性和话题性——你能想象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人,一边耕作一边写自然笔记,同时还给观众留下八卦逸闻以及官场沉浮录吗?

《齐民要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幸好,编辑给我留了一点想象的空间,在场景描绘、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等细节处,允许自由填充。一开始,我只填充了一个书童,后来慢慢虚构出三组人物。

其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比如厨师、种树者、制造胭脂香粉的女工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强调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以一人之力很难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所以贾思勰必须要依靠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那么他身边必定有一个团队,这样才更符合实际。同时也更符合他不耻下问、热心请教的人设。

其二是贾思勰的家属和亲信。比如父亲、妻子、管家。从《齐民要术》来看,贾思勰家大业大,所以需要一些家属,这样显得更真实。如果没有这些人物,他就和梅妻鹤子的林逋或者采菊东篱下的陶潜没什么区别了。

其三是需要帮扶的穷人。因为贾思勰在书中多次提到贫民,他显然对于扶贫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必须要构建一个血肉毕现的帮扶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之贾思勰

尽管有以上种种理由,而且我尽可能地追求细节上的真实,然而人物与情节上大量的虚构还是让我内心忐忑。毕竟导师与同门们都是严谨的学者,经常会为了辨析古籍中某一个词的幽微深意而专门撰写一篇论文。我这样明目张胆地以一本古农书为蓝本来虚构故事,是否如同一个熊孩子拿起水彩笔,糟蹋一副古画真迹?

不得不承认,我内心中另有一种情感,能够抵消掉这个纠结。那就是对于贫穷的记忆。

上世纪初,在武汉的郊县*陂,一名正值壮年的父亲死去,留下一个3岁的女儿和一个1岁的儿子。贫弱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几年后,她嫁给了另一个男子。不满10岁的女儿要挑水、洗衣、做饭,还要拾柴、喂猪、照顾两个弟弟(继父与母亲又生下一个弟弟)。只要事情稍做得不好就遭继父打骂,经常打得她不敢回家。邻居们对女孩的母亲说:找个好人家把她送人吧!于是,女孩被送到一户人家做了童养媳。在新家,她受委屈后想念妈妈,于是好多次避着这家人,偷偷来回步行近20里路回老家,只为见一眼娘。

有两回,邻居小声对她娘说:“你女儿在屋后哭,想见见你。”母亲就悄悄来到女儿跟前,塞给她一块馒头,说:“你不要再常回来了,继父脾气暴,总以为我贴食物给你,其实家里也没什么东西给你。继父看见你又会打你的,你赶快回去吧。”

这个童养媳,就是我奶奶。这些细节,是我爸爸写在日记里的。

因为有这样的记忆,所以当我看到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圣人不耻身之贱也,愧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长短,而忧百姓之穷”时,就无法把它们当成纯粹的历史文献,我更相信,那是他在目睹身边惊心动魄的贫困之后,发自内心的呐喊。因为有了这样的记忆,所以当我看到他在书中介绍适合妇女和小孩干的活计以及可以分得的酬劳时,就无法仅仅把它们当做是“历史上某种特定的雇佣类型”,而更是将它们视为“解救弱势群体,使之免于家暴”的宝贵途径之一。

所以我把这一段故事也加入本书中:贾思勰教给贫女谋生的本领,于是女孩不仅让自己免于继父的家暴,同时也解救出母亲和弟弟。在书中,她学习的那些技术或许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然而类似的情节,总是在一代又一代地上演。

尤其是,今年春节前回武汉,到4月中旬才离开。经历过整个“封城”,对于农业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又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无论世界发展到什么地步,人对于土地、对于同类的依赖,总是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

唐诺的《世间的名字》一书中,有一章写小说家:整个世界随机的记忆和遗忘,忘掉的远比记得的多,我们的实存世界只是一部大辞典,记忆材料系以一截一段乃至于碎片状、间隔极大、不相联系的独立文字词条置放。我们以为的处处大片空白,对小说家而言是不断感受到两端彼此引力的、其间必有失落环节,非得填补回去才能复原真相、让事情平息。而我们以为的想象及其虚构作业,对小说家而言往往是回头到人类记忆仓库的挑拣、借用、磨光调整到完成组合而已。

我虽然没有小说家的才能,然而我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把《齐民要术》复原成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本贾思勰的传记,勉强算是一个粗浅的尝试,期望让那些冷门的古代科学家能够带着温度、眉目清晰地走进大众视野。

兢兢业业小中见大——《李纲》的写作

易康(江苏作家)

《李纲》(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在我的枕边有一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水浒》,这套“小书”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徐燕孙先生领衔,与其同道及弟子卜孝怀、墨浪、任率英、陈缘督等著名艺术家联合绘制而成。该书的绘画既具较浓民俗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一套经典的连环画作品。由于制作精致,水准极高,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依然被读者及收藏家视为爱物。在欣赏、摩玩之余,我时常产生这样的感慨:时过境迁,这样由大家参与创作的普及读物恐怕难得一见了。

然而就在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套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该丛书遵循“大家小书”的原则,简明而严谨,易读而精致,是很好的面向青少年的普及读物。我感觉到,中华书局正在打造新时代的精品图书。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我得知这套书,是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年中宣部重点出版项目。参与撰写的不仅有知名作家,还有部分高校老师。

我从事基础教育四十年,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我从一届届学生身上看到社会的进步,普通民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然而,无须讳言的是,受市场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读物虽不在少数,但真正属于精品的毕竟是凤毛麟角。老师和家长在抱怨孩子沉溺于电脑、手机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现在适合孩子的小而精的读物还是少了些。因此,中华书局的这套“中华先贤故事汇”使得我眼前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我为青少年学生有了这道精致的、营养丰富的精神美餐而感到兴奋。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此后不久,中华书局的编辑老师与我取得联系,邀我参加“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的写作。获得这样的意外惊喜,真令我有点诚惶诚恐。且不说,写作上的责任重大,单就中华书局在出版界的位置就足以令我有登高履危之感。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一直是中华书局的铁杆粉丝,我所购买的古籍绝大多数来自这家出版社。尤其是那套“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更是悉数收藏。现在,我能参与中华书局主持出版的丛书的撰写,既觉得荣幸之至,又感到压力很大。

我之前曾写过一些和宋代历史有关的短篇小说,可能这也是编辑老师邀请我加入写作团队的原因。所以我选的是北宋末年主战大臣、抗金英雄李纲。为了完成好写作任务,在动笔之前,我做了不少的前期准备工作,除了认真阅读《宋史》《金史》《续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宋史纪事本末》《李纲全集》等著作外,还查找了《宋皇中兴两朝圣*》、《东京梦华录》、《简明中国通史》(第五、六两册)、《辽金*制》、《南宋地方武力》等书籍中的相关内容。

李纲画像

北宋的倾覆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不仅与最高统治者的德不配位有关,还跟宋代立国时基本策略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维护皇权。而李纲这样的先贤之所以能流芳后世,倒不一定是主战还是主和,而是他们在大厦将倾之际公而忘私,他们所作所为更符合普通民众的愿望,更顾及黎民百姓的利益。所以,他们跟最高统治者以及奸佞小人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我决定从李纲仗义敢言、被贬离京开始写起,写他在北宋灭亡前后,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所做的种种努力。他在朝堂之上犯言直谏,不计个人得失;在战场上,不避凶险,知难而进;在权倾一时,依然为抗击外敌、收复失地殚精极虑;在仕途失意时,心忧天下,不忘为国为民的责任。他虽不是完人,但正气凛然,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值得后世敬仰。如果将他这些经历写出来,定能对青少年起到较好的感化、教化作用。

由于李纲精神的感染,加之查阅了大量资料,所以初稿的写得还算顺手。我以李纲三次谪贬为叙述中轴,表现他坎坷的经历和可贵的品质。在语言上,我争取做到“言不甚深,文不甚俗”,尽我所能地写得简明精致一些。在人物的形象上既不脸谱化、概念化,又要彰显英雄们的浩然正气。努力在有限的篇幅里,简明扼要地陈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并适当地插入一些风俗人情。

初稿完成后,我修改了七八遍,便将稿子传给了编辑老师。至此,我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说实在的,我对稿子的态度还算认真。字词句篇往往要反复斟酌,有时,一个词一个标点都要修改数次。我从事语文教学近四十年,故而懂得文章的遣词用句、标点符号必须准确规范,所以在这些方面格外留心用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编辑老师不仅对全篇提出了修改意见,还对稿子中的两个章节做了逐字逐句的批注,指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

看到编辑老师的批注,我既感动又愧赧。同时,也为编辑老师及中华书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所折服。中华书局这块出版界的金字招牌,当属名至实归。在再次修改的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华书局所出的这套丛书,不仅是讲述先贤故事,给读者以道德上的熏陶,而且还通过这套书呈现健康、精美的语言,生动有趣而又严谨规范的写作风格,向青少年读者提供好的作文范本。

我写起东西来慢,修改更慢。接下来的再次修改充满了艰辛。我力争使语言精美,并对事件的叙述加以增减,去除了一些枝枝蔓蔓,以做到中心事件突出。并在通过一些细节描述,努力是稿子具有“宋味”,其中,关于东京汴梁的描述虽然比较有限,但都是言之有据。除此而外,人物的称谓、服饰,宋金将士使用的*械等也大多符合史实。

经过反复打磨,稿子终于有了一些改进,算是差强人意了。我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颇有感触,此次为“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丛书的写稿,对我而言,实在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写作经历,是一次难能可贵的锻炼学习的机会,必定对我以后的写作产生有益的影响。

现在,我写的这本《李纲》已经出版了。书印出来,自然高兴,但也惴惴不安——那就是读者的反响。我渴望《李纲》这本小书能为“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添砖加瓦,使得青少年读者在阅读中有所裨益。当然我还渴望朋友们能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有所长进。我虽驽钝,但如果再勤奋一些,认真一些,或许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并在快餐文化甚嚣尘上的年代里,能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第二辑其他新书

《百里奚》

《墨子》

《商鞅》

《李冰》

《萧何》

《司马迁》

《羊祜》

《王维》

《周敦颐》

《王安石》

《苏轼》

《郭守敬》

《王夫之》

《史可法》

《于*》

《郑成功》

《夏完淳》

《样式雷》

一键购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套装”

第一辑15册和第二辑20册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