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曾经流行过的化妆术和饰品第二更 [复制链接]

1#

第二更五个,主要是古代面部的化妆术和面部装饰

第一个:靥钿(yèdiàn)

很好听的一个名字,这是一种装饰在脸上的装饰物

是古代女性脸颊上涂点的装饰物,有酒窝的涂在酒窝上,没酒窝的造出来一个

最著名的靥钿是三国时吴国孙和的邓夫人因颊被伤而留下红点,反而更加娇美

后来逐渐流行了起来

唐朝壁画上可见,靥饰不只限于脸颊,也涂在面部其它位置,原则是左右对称

第二个:斜红(晓霞妆)

面部的化妆术,也是起源于皇家,也跟宠妃脸部受伤有关系

相传三国时,曹丕的一个宠爱宫女叫薛夜来,在陪曹丕夜晚读书的时候不小心撞伤了眼角,鲜血直流

结果曹丕觉得这样子很好看“伤处如朝霞将散”,虽然后来伤口结疤了,但是曹丕越发喜欢她了。其他宫女开始也模仿起她的样子,用胭脂在两边眼角上画上红色如弯月的痕迹,这种做法也逐渐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晓霞妆”,这就是“斜红”。

第三个:落梅妆(寿阳妆)

这种妆容兴起于南北朝时候,“落梅妆”又叫“梅花妆”“寿阳妆”,是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图形

《杂五行书》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意思是说,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在房檐下休息的时候,有一朵梅花落在她得额头上而不会掉落,皇后十分喜欢,于是让公主将它保留,三天后才得以将其以水洗去。宫女们看到后都觉得美丽非凡,竞相模仿,不久“落梅妆”就开始流行起来。

但是,问题来了,梅花并不是四季都有的花,没有梅花的时候怎么办呢?这难不倒宫女们,她们在没有梅花的时候用很薄的金箔剪出花瓣贴在额头。唐宋的时候都很流行。后来逐渐演化,不拘泥于梅花花瓣的形状,也不只有金色,材质也更加多样化。

这种妆扮引出了很多典故,比如:*花闺女的*花,就是指落梅妆的*花

因为大家都相信梅花花瓣在寿阳公主的额头三日不落,是因为寿阳公主与梅花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后来尊寿阳公主为梅花花神。

第四个:却月眉(月棱眉)

古代女性的眉型有几十种之多,初唐时候最流行的就是却月眉和柳叶眉,这两种眉型也比较符合现代的审美。

与柳叶眉相比,却月眉更窄,形弯曲如月。却月眉又称月棱眉,形状像上弦之月,眉尖与眉梢较尖细,辑腰广而浓。这种眉毛形状在现在看来也非常好看。但是到了唐代贞观年的时候,粗短的八字眉开始流行起来,就是我们现在时常看到的唐妆典型的两个墨点一样的眉毛。

有诗曰:“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害选人家”;“春江欲疲临妆镜,试写纤纤却月眉”;《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等即指此。

第五个:红妆

其实红妆是区别于“白妆”的一种化妆形式,白妆是女子守孝时候的妆,可能跟日本传统艺伎的那种比较像吧。

红妆分成很多种形式,其中最艳的是“酒晕妆”,这种妆应用非常广泛,无论身份高低贵贱,女性均喜欢这种面妆。之所以叫酒晕妆,就是用胭脂比较浓重,像是喝过了酒一样。

再就是桃花妆,桃花妆则是红白有致,主要是两腮涂胭脂,而额头及下颔部分则露出白粉的颜色,这种面妆多用于青年女子。

飞霞妆是先涂胭脂再涂白粉,这种妆适合老妇。

中年妇女则常用檀晕妆,在化妆前预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粉红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

《妆台记》“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这里边的典故是“铅华”,古代的妆粉里有大量的铅成分用以增白,后来逐渐发现铅对人体的危害,无铅化妆品出现了。成语洗尽铅华,就是指去掉伪装,不施粉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