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腔科普旦角妆面与头面的历史变迁 [复制链接]

1#

旦角化妆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秦腔齐爱云

妩媚不失正气,幽默不失智慧,活泼不失庄重,灵巧不失根本,传承着秦腔的独特韵味。“旦”作为秦腔行当中唯一的女性行当,在演绎家国情怀、人间真情的故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秦腔艺术中最绚烂夺目的行当之一。

旦之名始于宋杂剧,即宋杂剧中的“装旦”。明清之后,旦行泛指扮演舞台上女性角色的行当。旦角在秦腔表演中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等又分为正旦、小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六类。

清乾隆中叶以前,旦角多系男扮女装,故需用黑纱、胡绉或彩帕包头,戴“面花子”,在脸颊淡抹一层脂粉即可。一般不搽口红,有的用烧酒浸泡胭脂,于嘴唇上打一圆点,谓之“樱桃小口一点点”。有的还用淡墨抹成乌嘴,用墨烟描画柳叶状弯眉或蛾翅眉。

早期甘肃秦腔旦角,不梳“大头”,仅用水纱将头遮罩,贴两页鬓的人字形鬓(后改贴一字鬓),带上一只发髻。再将“帘子”罩在额上人字鬓前,正中插若干纸花,即完成发面装扮。

帘子秦腔早期发面饰物

图片来源:《秦腔大辞典》

清乾隆四十四年(年)后,旦角化妆要梳水头、贴片子,使扮相更加俊美。清末民初,旦角化妆只有干鬓、水纱、网子、稍子、缠头巾和绢花,玻璃制的水银珠子及民妇带的土银钗环等头面,化妆轻淡、简单。青衣、老旦多用包头,面部搽粉少许,不抹胭脂。小旦、花旦略为讲究,一般要梳水头,贴人字形鬓、干鬓,涂脂抹粉,并插戴银钗、假花、吊水银珠子。

年后,陕西易俗社赴武汉、北京演出,通过艺术交流不断提升装扮形式,将干鬓改成水鬓,人字形齐鬓改成花鬓。

年易俗社演出《惜花记》剧照刘箴俗饰林黛玉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易俗社演出《西施浣纱》剧照王天民饰西施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旦角梳水头,贴片子,头面装饰更加讲究、更加多样化。闺门旦、花旦、小旦戴大头或发髻,贴九页或者七页花鬓,戴水钻头面或点翠头面。正旦戴大头,贴五页或七页花鬓,不加刘海,戴银泡头面。除青衣外均插素绢花;雍容华贵的妇人,梳长发,贴四页鬓(汉调二簧称“兰花片”),加刘海,戴“旋头”,插多色绢花。彩旦戴大头,贴两页鬓,不加刘海,插素绢花。媒旦戴花额,不贴鬓,头后梳小发髻,浓妆艳抹,有的嘴角点黑痣,双鬓贴红膏药,有的戴红辣椒或用棉花、红纸制作的形式红鞭炮的耳坠。

水钻头面

银泡头面

图片来源:网络

绢花

古装头由大头发展而来,系梅兰芳所创。20世纪80年代旦角古装楼头式出现了玉环髻、螺髻等多种样式。髽髻、大头更为美观,髻由一两个增加到多个。其装扮程序与大头大同小异:(1)提眉。(2)贴鬓。(3)戴帽辫子。京剧称“大发”、“头套”。此与秦腔大头戴线尾子无异。(4)勒水纱。(5)扎辫跟。(6)上冠冠。京剧称“髽髻”。冠冠分正偏,正髻有两辫、三辫之分,以及高、圆、扁等形;偏髻则有飞天髻、美人髻、四喜髻、二龙戏珠、丹凤朝阳、麻花髻等式。(7)上头搭。

旦角因系女性扮演,常将花鬓与本人的刘海齐用,有的则在真发上加施古装楼头式,不贴大片子和小片子。

古装头样式

图片来源:《秦腔大辞典》

秦腔旦角梳水头

图片来源:《图说秦腔》

"粉墨登场"最初指的是戏曲舞台的化妆艺术,史载金元时期秦腔角色化妆初为黑白两色,所以称为“粉墨登场”。明末清初随着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等梆子剧种的相继形成,出现了黑、白、红三色为主的脸谱化妆。旦行采用俊扮化妆,白彩涂面,胭脂涂颊,炭墨描眉勾眼,着力表演人物面貌的端庄、清秀,但又因人物的年龄、身份、生活境遇不同有所变化。回顾秦腔旦行的妆面与头面历史沿革,可以看出秦腔的舞台美术经历了由朴素到繁华、由再现到表现的过程。

基金项目:

年陕西省社科普及资助项目,新媒体视域下秦腔艺术的文化创意传承与数字化科普(KP)

图片来源:

新浪微博“秦腔齐爱云”;部分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崔彦,尚洪涛,雒社扬.图说秦腔[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王正强.中国秦腔艺术百科全书[M].太白文艺出版社,

王正强.秦腔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戏说秦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