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3万中华鲟后又有1000万胭脂鱼十年 [复制链接]

1#

最近一段时间,长江传来了两个特大好消息:一个是4月9日的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鱼苗被成功地放流长江,一个是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市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表示今年要人工孵化万尾胭脂鱼苗放入长江。

这是在年年初我国宣布长江禁渔十年后的两个重磅的消息,在我们高兴之余,许多小伙伴可能对人工培育鱼苗放流有许多疑问,比如为何要放生如此多的中华鲟和胭脂鱼?放生如此多的鱼,会不会鱼满为患?等等,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些问题。

为何要放流如此多的中华鲟和胭脂鱼?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要从中华鲟和胭脂鱼的现状说起。

首先是中华鲟

中华鲟曾经在我国长江、珠江、赣江、湘江等水体中有着庞大的野生种群数量,但是从上世纪开始,野生中华鲟的数量开始骤减,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导致中华鲟数量减少的主因是葛洲坝。

葛洲坝的建立阻断了野生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在大坝没有建立以前,野生中华鲟每年都会洄游到长江上游金沙江传统产卵地进行产卵,这导致了短时间内中华鲟找不到合适的产卵地,繁殖力大大下降。

虽然大坝建立之后,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找到了产卵地,但是它们的繁殖规模已经大大减小,而且出现了性腺退化的现象。

当然,除了葛洲坝外,长江流域两岸工业的发展对江水的污染、人为的过度捕捞、航运等因素也让野生中华鲟雪上加霜。

到了年,科学家们发现中华鲟的野生种群已经由连续产卵,变为了间断产卵,第二年野生中华鲟的科繁殖群体数量就只剩下了57尾左右,成为了极危物种。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仅仅是十年禁渔是很难让中华鲟恢复野生种群的,必须要有野生种群的补充,方法就是增殖放流。增殖放流简单地说就是将孵鱼场人工培育的鱼苗放入到野生水体中,这是受威胁的鱼类以及濒危鱼类恢复数量主要的方法(下一个小结我们在说为何放生如此多的鱼是再简单的说一下增殖放流)。

其次是胭脂鱼

相比较中华鲟,胭脂鱼的名声大不如前者,但其实它同样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是鲤形目下的鱼类,成年的雄鱼身体呈胭脂红色,雌性呈深紫色,因此得名。不过,胭脂鱼的幼鱼体色为棕色,身上有三道黑色环带。

胭脂鱼曾经也是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之中,而它数量的急剧减少与中华鲟其实是一样的,首先葛洲坝也阻挡了原本需要洄游到上游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产卵的成年胭脂鱼,再加上捕捞、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

因此,无论是23万中华鲟还是万胭脂鱼的放生都是为了帮助已经岌岌可危、缺少繁殖种群的两种鱼恢复野生种群最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们再来说为何要放如此之多?

既然说到了增殖放流,我们简单地来说一下它的发展史,其实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出现在20世纪初的美国,由于当时美国人对鳟鱼的需求量很大,捕捞量又大,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鳟鱼,他们将大量的鳟鱼放生野生水体中。

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生态后果,而是单纯地以食用为目的放流,这会影响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不过,如今增殖放流已经非常科学了,因为如今的增殖放流是在考察了水体中初级消费者(小型鱼类以及虑食性动物)的量以及不同鱼类的配比之后才进行的。

虽然从数字上看,23万和万都很惊人,但是首先放流的都是鱼苗,这些鱼苗在进入到长江流域后,会成为许多次级消费者的猎物,再加上原本就是人工繁育的,它们进入野生水体后也有自然的优胜劣汰,所以真正能够长大的鱼其实并不多。

增殖放流加十年禁渔,会不会鱼满为患?

单从数字上看,如果这些放流的鱼都长大,那必然会鱼满为患,但是上面我们也说过,这些放流的鱼进入水体后会因为次级消费者捕食,再加上优胜劣汰,所以真正能长大的比较少,这使得它们很难形成鱼满为患的情况。

其次,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它们长大后属于顶级消费者,它们的存在会抑制其他鱼类的疯狂繁殖,这使得其他鱼类想要泛滥也很难。

而胭脂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们的数量也会被一些大鱼控制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上,而且作为曾经长江中有着庞大种群数量的鱼类,它们的放流只不过是在填空而已,填空是在为人为破坏的生态找平衡,它们同时也会与其他初级消费者竞争,形成良好的竞争关系。

再加上十年禁渔,所以在十年后,长江的生物多样性有望恢复到一个比较的状态,到时候各种鱼类的数量趋于稳定,但由于相互制约,并不会“鱼满为患”。

总结

长江禁渔十年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再不禁渔,可能用不了多久长江中就会无鱼可捕,而十年禁渔给了鱼类们时间和空间在不受人类打扰的发育,慢慢的长江各个流域中,各种鱼类成群结队的场面会再现。

而放生中华鲟和胭脂鱼是为长江已经破坏的生态去做补充,这有利于长江生物多样性整体的恢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