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到人世间总是在寻寻觅觅,他们在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爱情,并且期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唯一的知己,灵魂的伴侣,琴瑟和鸣,做一世的夫妻。
然而事与愿违,世界上许多人生知己,灵魂伴侣,却不能成为生活伴侣,做不了夫妻。
事实证明:人生知己,只能做灵魂伴侣,不能做夫妻。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徐志摩找到了自己的知己,灵魂的伴侣——林徽因。林徽因懂他的诗,懂他诗后面没有说出来的内涵,懂他的喜悦与忧伤。
然而林徽因知道,生活不是诗,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琐碎碎。这些,不属于才子徐志摩。一旦结婚,一旦为了一日三餐而奔忙的时候,所谓的知己,也就变成了生活中的合作伙伴。如果成为夫妻,昔日的灵魂的伴侣,就会从云端,跌入红尘,就变得庸俗起来。于是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
林徽因虽然拒绝了徐志摩,然而在徐志摩的心里,林徽因始终是他的知己,灵魂知己。
在生活的兜兜转转中,徐志摩又找到了他的知己,他的灵魂伴侣——陆小曼。他们志趣相投,吟诗作赋,说古谈今。他们冲破重重阻碍,终于走到了一起,成为生活伴侣,然而生活的一地鸡毛,令他们窘迫不已。曾经的灵魂伴侣,为了生活琐事,不断吵架,甚至动手。
此时的徐志摩和陆小曼再也不是灵魂伴侣,人生知己,他们不懂对方的所思所想。
徐志摩与陆小曼这对金童玉女的神话破灭了,这对灵魂伴侣,成为夫妻后,却不是神仙眷侣。他们走到一起后,不再是初时知己的模样;灵魂之爱,被生活折磨得千疮百孔。昔日不计生死,不计后果的爱恋,换来的不是琴瑟和鸣,而是无休止的争吵,他们成为一对怨偶。
或许,这就是《红楼梦》里,王夫人执意不让宝玉娶黛玉的原因吧。
王夫人执意拆散宝玉和黛玉这对灵魂伴侣。
贾宝玉喜欢林黛玉,这件事,袭人知道、贾母知道、王熙凤知道、王夫人也知道。
林黛玉出身侯门,人才出众,美貌无双,更重要的是她懂贾宝玉,支持贾宝玉做的一切看似荒唐、惊世骇俗的举动。他们如果结婚,夫唱妇随,应该很和谐,可是,王夫人执意反对宝玉娶黛玉,到底让宝玉娶了薛宝钗为妻。
王夫人拆散宝玉和黛玉有自己的考量,她害怕宝玉和黛玉这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灵魂知己,过不了平凡的日子。王夫人怕他们结合后,生活过得一团糟。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人生的知己,灵魂的伴侣。
林黛玉原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为了追随贾宝玉来到人世间。她立志用一生的痴情、一生的眼泪来报答贾宝玉。
黛玉6岁丧母,来到贾府,她和宝玉一个桌上吃饭,一个屋里玩耍,同在贾母的教导下成长。
黛玉10岁丧父,黛玉奔父丧,恰值元春封妃,“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甚在意了”。爱到深处不是要得到,而是为了她好,为了她获得最简单的平安。
她若平安,一切都好,一切都来得及。来得及怜她、惜她、爱她!
宝玉和黛玉是人生的知己。
宝玉的许多想法,许多做法,都是惊世骇俗,不为人理解的。例如:宝玉认为女儿是水做的,他尊重女儿,爱护女儿。别人都以为宝玉是色鬼,可是黛玉明白,宝玉只不过是单纯的喜欢女孩子而已。她不嫉妒宝玉爱护女孩子,不生气宝玉心甘情愿地为丫头做役使。
宝玉的腮边有一点胭脂红,这是宝玉给丫头捣腾胭脂膏子沾上的,黛玉细心地给宝玉擦掉,没有丝毫的埋怨。
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不愿意读书考取功名。宝钗和湘云都劝谏宝玉好好读书,或者跟为官做宰的叙谈,为日后打基础。黛玉从来不劝宝玉违背自己的心意,去科场谋功名,也不建议宝玉去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宝玉深敬黛玉,他公开和湘云争辩:“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黛玉听到这话,心中暗喜:“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宝玉和黛玉是灵魂之爱,灵魂伴侣。
宝玉原来想得到黛玉的眼泪,同时还想得到其他女孩子的眼泪。宝玉见到龄官和贾蔷的爱情后,他坚定了自己的心,他只想得到黛玉的眼泪,不想其他。从此之后,宝玉和黛玉心心相印。
虽然他们心里有千言万语要和对方说,但是话到嘴边,宝玉也只说三个字:“你放心”!
林黛玉听了……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半晌,林黛玉只说到:“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
宝玉和黛玉之间不用海誓山盟,不用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的话。他们之间只用心来体会即可。他们是灵魂之爱。
宝玉和黛玉一见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暗想,这个人怎么熟悉至此!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他们的灵魂跨过遥远的时间和空间,终于相遇!虽然他们都没有了前世的记忆,但是他们拥有灵魂的感知,他们的灵魂感知了对方,将对方视为知己。
黛玉和宝玉的爱,不沾染世俗的权力、欲望,金钱。黛玉爱宝玉只是单纯地爱宝玉这个人,爱他的缺点,同时也爱他的缺点。
黛玉眼里只有贾宝玉,没有任何人。位高权重,年轻英俊的北静王在林黛玉眼里都是臭男人。
黛玉不在乎宝玉有钱没钱,不在乎宝玉是平民还是朝廷命官。这一生只愿与宝玉相知相守。只要宝玉喜欢,她就喜欢。
宝玉和黛玉的爱,是灵魂之爱,不涉及欲望、肉体。他们的爱纯粹,高洁。
宝玉和黛玉这对灵魂伴侣,终于没有修成正果。
黛玉为了宝玉而生,同样也为宝玉而死。当黛玉知道此生与宝玉无缘后,她的心死了。
你(宝玉)我(黛玉)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黛玉焚稿断痴情,她在最美的年华里香消玉殒。
宝玉和黛玉没有修成正果,没有走进婚姻的殿堂成为夫妻,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宝玉和黛玉在大观园里读书、写诗、填词,与姐妹们一起,饮酒作诗说酒令,是因为他们吃粮不管穿。有人为他们张罗衣食住行,有人为了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负重前行。
如果宝玉和黛玉结为夫妻,他们该如何承受生活之重?他们能否挑起生活的重担?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贾府败落后,面对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的凡夫俗子的生活,他们能否应付过来?
润杨相信,即使宝玉应付不了,黛玉是贾母培养的接班人,她应该有能力来应付这些局面。但是润杨不忍心黛玉写诗的纤纤素手,去操持井臼之事;不忍心,黛玉去纺线织布;更不忍心看到黛玉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红颜似槁,悲惨地死去。
黛玉早夭,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在我们心里,黛玉还是那位“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颦儿;还是那位“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妹妹。
宝玉和黛玉还是一如初时最美好的模样,他们还是在桃花树下读书的一对少男少女!
宝玉和黛玉没有结成夫妻,他们还是人生知己,灵魂伴侣,他们的爱情还是那么美好,还是那么令人羡慕。
宝黛爱情没有被婚姻所累,没有被残酷的现实打磨得面目全非,应该算是一件幸事。
宝玉和黛玉没做成夫妻,或许更能让我们相信爱情。
黛玉死后,宝玉万念俱灰,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虽然宝钗贤惠举案齐眉,但是宝玉的心里忘不掉“世外仙姝寂寞林”。宝玉此时的心情应该与《呼啸山庄》里面的一段话一样:“如果你还在这个世界存在着,那么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样,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不在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好,他在我眼里也只是一片荒漠。而我就像是一个孤魂野鬼。”
宝玉离家出走了,他去赴几年前与黛玉之约。黛玉说,我死了!宝玉说,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当时的玩笑话,在黛玉死后,果真变成了现实。
宝玉和黛玉这份对爱情的痴恋,苦恋,让我们相信,世界上还有爱情!他们虽然做不成夫妻,但是他们是灵魂之伴侣。他们的灵魂之爱,跨越千年,让我们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伟大。
作者:润杨阆苑图片:网络
#百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