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瓶胭脂色,粉彩醉红尘 [复制链接]

1#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宋代*庭坚在《念奴娇》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雨霁、秋空、彩虹、新绿”的美妙图景。古人没有相机,无法将眼中所见,用影像及时呈现。便借助文字的力量,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自然之色五彩斑斓,包容万象。古之人尤其重视与自然的交流融合。除了文字,绘画和音律也能“异曲同工”,于是我们看到《富春山居图》的美景,听到《高山流水》的韵律。

瓷器也不甘寂寞,方寸之间直抒胸臆,容千山万水、花鸟虫鱼。但在瓷器上作画是非常困难的,首先是技法,其次是彩料,第三是呈现。器物不同于纸面,即使相同的画面,其创作过程却完全不同。绘画是一门技法,制瓷却是一门工艺,二者天壤之别。

单说这瓷器的彩料,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历史。“赤橙*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我们今天在瓷器上看到的五颜六色,是近年才出现的。清代以前,瓷器的彩料种类相对单调,直到粉彩出现,才真正让我们“开了眼”。如果说宋瓷是“出尘”之美,那么清瓷便是“红尘”之艳。

粉彩也叫“软彩”,是在“五彩”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珐琅彩之外,清代创烧的又一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令颜色产生粉化,使所绘之物有明暗、分层次、质感强。

其画法既有工笔画,又能写意。精微处,丝毫不爽;豪放处,生动活泼。粉彩的绘制,一般要经过打图,升图,做图,拍图,画线,彩料,填色,洗染等工序。着色要用有各式工具笔,通过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精绘而成。

早在清康熙五十二年,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配制法,创出“粉彩”。雍正时已趋成熟,其精者甚至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

到乾隆,粉彩达到顶峰,除了继承了雍正在肥润的白釉上绘疏朗艳丽纹饰的特点,还有色地粉彩或在色地开光中绘粉彩等品种。乾隆还独创了在色地上用极细的工具轧出缠枝忍冬或缠枝蔓草等延绵不断的纹饰,人称“轧道开光”,将粉彩推上了富丽繁缛的顶峰,可谓惊艳绝伦。

美品大赏:清乾隆粉彩胭脂红底花卉纹夔耳盘口瓶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后续均有烧造。它是一种以微量金作着色剂、度烧成的低温红釉。由于颇如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更浅者称“淡粉红”。

此件胭脂地轧道缠枝花卉纹八宝夔耳盘口瓶,是清乾隆官窑精品。器高40.5厘米,宽18厘米。盘口,颈中双夔龙耳,垂肩直腹,渐收为圈足。造型比例妥帖,挺秀端庄。

此器采用“锦上添花”方式,从上至下繁复细绘:盘口处,绘青底杂宝纹、明*底卷草纹;瓶颈处,绘夔龙耳描金、宝蓝地暗八仙纹、矾红寿字纹、描金轧道缠枝蔓草纹。有鲜明的庆典、贺寿之意;

瓶肩处,绘松石绿地缠枝莲纹,是著名的佛教纹饰,圣洁而吉祥;

瓶腹处,绘胭脂红地描金回纹、莲荷石榴花篮纹。花篮纹,是一种极富特色的传统吉祥纹样。每年农历三月二日王母寿辰,设蟠桃盛会,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仙子采花邀请麻姑同往赴会,故盛装鲜花的花篮常寓意吉祥、庆贺;

侧面绘制缠枝莲纹、缠枝宝相花纹。所谓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有吉祥、美满之意;

缠枝纹,俗称“缠枝花”,又名“万寿藤”。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又具“生生不息”之意,寓意吉庆;

腹底处,绘明*底松石绿仰莲纹;足墙处,绘青底几何纹。皆笔触温婉,细腻入微,色彩丰富。

器底留白,底足胎质细腻呈“泥鳅背”,“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

以粉彩花卉搭配锦地的“锦上添花”,出自唐英之巧思,意指“好上添好”,寓意吉祥。此器以极繁复之工艺,展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丰富元素。

而颈部的八宝纹,于繁复中忽而呈现庄严宝相,有五蕴皆空、诸般心愿集之大成的深刻奥义。

这件重器,集“儒释道”精神于一身,几乎涵盖世间一切吉祥与祝福。这也就透漏出大瓶的真实用途:为庆祝皇帝或太后寿辰而专烧之物,是乾隆官窑中的珍品之一。

大美无言风月无边物来而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