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汉庆云山水人物银 [复制链接]

1#
刘*连医生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957719611034263&wfr=spider&for=pc

这只银香粉缸是民国时期汉口庆云银楼出品,外型圆润可爱,重克,纯手工制作。缸身及顶盖刻有精美的山水人物图案,很有意境。香粉缸是用于存放女子化妆香粉的器皿。一般能使用纯银材质的多为富家女子,普通百姓基本用其他普通材质的器物。目前所见到的民国时期银粉缸,其上多刻以花鸟图案,而刻有山水人物图案的则比较少见,这也反映出当时工匠精湛的刻银工艺和原物主相当高的审美情趣。

庆云银楼是上海九大银楼之一,始创于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汉庆云银楼是庆云银楼在汉口开设的分号。

香粉是旧时女子用于搽脸或身体的粉末状化妆品。搽在脸上当于现代女人用的散粉或粉饼,起美白遮瑕作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作米粉法……曝之,乃至粉乾足,手痛挼勿住。拟人客作饼,乃作香粉,以供粧摩身体。作香粉法:唯多著丁香於粉合中,自然芬馥。”《新唐书·李适传》:“(天子)冬幸新丰,歷*观,上驪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

“女为悦己者容”,化妆自古以来是女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敷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苏州以产胭脂而出名,而扬州以产香粉而著称。扬州香粉最初成名于明代末年,当时有一家店铺,叫“戴春林香铺”,所生产的香粉在大江南北风行了二三百年。戴春林的香粉有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其母粉是用精选的铅粉,加上天然珍珠粉和扬州邵伯的糊粉坊专为生产加工的石粉、米粉、豆粉,再加上鸡蛋清,按一定的比例调制而成。母粉还要用白兰、茉莉、珠兰、玫瑰等时令鲜花薰吸香味,使其具有天然花香,最后再制成块状、珠状和粉状上市销售。

此外,民国时期还有薛天赐,谢馥春等名牌香粉,相当于现在的:“兰寇”和“Dior”一线品牌。由于制作工艺精细,这种香粉的售价也不菲,故旧时扬州有句民谚,叫做:“美人一身香,穷汉半月粮。”

由此可见,香粉对于女子化妆过程之重要性,而存放香粉的器皿也必定是她们的心爱之物。从前女子化妆类用品一般都是自己选购,不像现在,满商场各种名牌可供选购。当时男人一般不了解女子复杂的化妆过程,也不大容易找到购买的地方。但我猜测,这只粉缸很有可能是长辈,或者就是某位情郎在庆云银楼购买,赠送给哪位美人的吧,这样既博得美人心欢,又可以代替自己与美人朝夕相伴。岂不是件乐事?

可叹的是,时光无情流逝,近百年过去了,物是人非,美人或早已香消玉损,唯有这只粉缸依然留有淡淡的香味。

看着这只银粉缸,仿佛眼前又看到美人端坐于镜前,用心化妆的样子。。。。

不禁想起王维那首《西施咏》: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仍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每一件古物与你我都是无上之缘分。

古物才是主人,收藏者皆是过客。

《古物缘》致力于和大家聊一聊每件古物背后的故事,共赏收藏过程中的乐趣。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