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前期症状 http://www.bflvye.com/m/

天一大联考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四)

考生注意/p>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古代传统舞蹈艺术在新时期的复兴,是新时代中国舞蹈文化与世界舞蹈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欧阳予倩先生首次提出,其历史渊源能够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歌舞,在汉唐时期达到发展巅峰,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和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思想。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艺术。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性是其现代性生成的基础和前提,集中体现在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中。一方面,“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中国古典舞蹈注重“身法”和“韵律”,在造型动作和节奏等方面讲究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形成了古典舞蹈的“身韵”之美。这些艺术特征皆源于它从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书法、杂技等传统动作艺术中得到的启发。同时,中国古典舞独特的节奏特点自古以来都依赖于琵琶、二胡、古筝等中国民族乐器。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注重意境美与和谐美。我国自古以来在艺术创造和欣赏方面都注重意境美与和谐美。无论是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还是舞蹈艺术,都无一例外地传承了这一点

中国古典舞蹈的现代性在创新中诞生和延续。舞蹈教育家李正一教授说过,古典舞并非古代舞蹈的翻版,而是建立在深厚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的,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面临来自国内外新兴主流文化艺术思潮的冲击,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受到极大颠覆,同时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艺术表演风气也对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和表演带来消极影响,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挖掘工作更加迫切。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就是要求古典舞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和现代人的艺术审美观念,发挥并彰显其时代价值。

纵观当下我国古典舞蹈的现代性发展,已经能够做到对外来文化艺术观念的包容和兼收并蓄,同时也在不断努力适应当下主流审美观念,其市场影响力近几年也在迅速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拥有可观的发展前景。比如国内专业院校近年来所创作的《风吟》《胭脂扣》《竹梦》等优秀古典舞作品,使古典舞开始进入现代传媒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提高了古典舞的市场价值。但同时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舞的创新依然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古典舞传统艺术特征与现代元素的融合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挖掘充实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就要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创新体系。在

舞蹈理念和舞蹈创作表演上大胆尝试引入西方芭蕾舞等舞种的先进理念,多方面融入国内外现代舞审美元素,在不断尝试、借鉴融合中开拓中国古典舞的现代性。

(摘编自索越《传承与创新:我国古典舞蹈现代性的生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集大成者“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的提出虽比较晚,但其萌芽于汉唐时期的宫廷歌舞。

B.中国古典舞在造型动作和节奏等方面对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审美特征。

C.中国古典舞的节奏特点依赖于中国民族乐器这决定了中国古典舞在审美上也传承了我国艺术创造

和欣赏所追求的意境美与和谐美。

D.国内外新兴主流文化艺术思潮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表演风气给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和表演带来消极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提及“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渊源,并进一步闹明其与中国传统舞蹈、传统文化的关联。

B.文中引用李正一对于古典舞的阐述,重在指出古典舞与古代舞蹈截然不同,进而突出其现代性。

C.文中以《风吟》等优秀古典舞作品为例,论证了古典舞市场影响力增强且拥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D.本文重点论述了中国古典舞蹈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密切关联及其现代性的生成问题,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舞蹈的现代性深深植根于它的传统性,而传统性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其现代性,一旦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古典舞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

B.中国古典舞蹈的“身法”和“韵律”多与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书法、杂技等传统艺术相关联,可见中国传统艺术虽门类众多,但内在的特质却有相通之处

C.我国古典舞蹈虽然已经做到包容和兼收并蓄外来文化艺术观念,但如果不能以当下主流审美观念为参考进行舞蹈创作,其发展前景也将堪忧。

D.要实现中国古典舞传统艺术特征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应在传承基础上多方面融入国内外现代舞审美元素,探索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化创新体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p>

古旧村落蕴含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具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据统计,目前有近个古旧村落被列入我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在保护好古旧村落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传承好,考验着各地的治理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古旧村落蕴含的独特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古旧村落保护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一些地方忽视古旧村落的原生态系统保护,热衷于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弃旧建新”;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民俗文化面临改变或消失的风险。在部分已经开发的古旧村落中,也存在品牌意识缺乏、业态单一、“千村一面”等现象。更好激活古旧村落的内在价值,需要在推进乡村报兴的背景下,统筹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构建美丽和谐的古旧村落生态系统。

每个古旧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盘活古旧村落的过程中,应努力找到每个村落的独特定位。为村落和自然环境注入民风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文化内涵,为每个村庄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使古旧村落“活”起来、“美”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让乡村景色更美丽、文化更兴盛。

(摘编自贺艳《统筹做好古旧村落保护与利用》)

材料二/p>

日前,媒体在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调研发现,当地一些传统村落有着近年历史,一些传统民居有着一两百年历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从保护的角度来看,部分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世界范围内,传统村落以及乡村生活形态、乡村文化的保护都是难题。日本、韩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都拥有漫长的农业历史,农耕文明发育成熟。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村落的保护承受着巨大压力。我国,时至今日,特别是在一些远离大中城市的乡村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出、当地居民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越发严重。这种变化趋势,使当地乡村未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面临挑战。

传统村落在经济维度上的低效,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它们在文化维度上的重要价值。在历史上,中国形成了发育成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乡土文化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家园。在现代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乡土中国的精神和文化仍然深具价值,也是我们文化身份、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作为乡土中国的重要栽体,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应该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对其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给予充分的珍视。

(摘编自封寿炎《珍视传统村落的精神文化价值》)

材料三/p>

传统村落开发要多方合力才能活起来。仅仅依靠国家财*拔款和地方配套资金实现传统村落从“片面保护”到“教体关照”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晚醒重广泛人群参与其中,如社会资本、集体经济等。我们要清晰、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运动,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为可持续保护“输血供氧”。要让传统村落活起来,就必须解决好村民们“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兼顾好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不能破坏传统村落的前提下,积极改善、提升村民生活设施的便利化和现代化,提高原住民参与经营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原住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传统村落发展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传统村落的现代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有效介入。比如我国很多发展较好的传统村落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民宿体验、民俗观光、生态旅游等项目,极大地激发了传统村落的现代活力,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复活”传统村落,不仅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还要点亮村民的心,让村民们在分享“文化红利”的同时提高村落保护的“文化自觉”,使之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传之子孙、造福子孙。

(摘编自贾峰《传统村落: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我国有近个古旧村落被列人传统村落名录,它们是凝结着自然文化遗产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

B.忽视古旧村落的原生态系统保护,一味追求“拆旧建新”“弃旧建新”,或是“千村一面”,古旧村落的保护或将沦为闹剧。

C.辽宁葫芦岛、锦州等地的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这些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现状却不容乐观。

D.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不应该走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之路,而是要合理开发利用,结合社会发展来按掘其现代活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护古村落,首先要保障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生活设施的便利化、现代化,民俗文化才能远离改变或消失的风险

B.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同日本、韩国都拥有漫长的农业历史和成熟的农耕文明,但同时也都承受着巨大的传统村落保护压力。

C.有些远离大中城市的乡村地区,青壮年人口流出、居民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越发严重,使当地乡村未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都面临挑战。

D.乡土中国的精神和文化是我们文化身份、民族情感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应充分珍视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xx村,是河南省传统村落,请你结合材料为该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回家阎连科

今年的四月十七日,我随意大利的国家电视台,回我老家拍一部关于我的成长与写作的纪录片。

因为这件事情,又想回去看看母亲,也就怀着一种对拍摄的感念,领带着一行几人,赶着绵绵细雨,从北京到了田湖。这也才渐次突兀地感觉到,田湖还叫傲田湖,但已经不再是我记忆和写作中的那个田湖了。连科,也早已不再是那个少年、年少的连科了。

家宅的那个老院,不仅不再是我老家的一处住宅老地,而且也几乎不再是一种岁月的记忆。年,父亲谢世一年之后,家里在这老宅靠西的不远,又划了一处新的宅基地,我家从这老宅搬了出去。因盖新房财源拮据,母亲、哥哥只好以两千元的价格,把院地卖给了新迁入田湖的某户人家,想人家会扒了我家老宅所有的土墙泥瓦,重新盖房起家。然人家买了那房,又嫌那房离正街偏远,院落狭隘,不便生意,就又在随着时代日渐繁华的大街上,置地盖房,经营商业,兴旺发达,如此那宅老院,就在日变日新的世界里,幸运地存留了下来。

我们也感念那房那院的幸运留存。然在日日蔓延的时间里,那老宅泥瓦、土墙木门,却开始漏雨倾斜。要倒未倒。如此的三年五年,七年八年,见新的主人,并不爱意那宅那院--人家又在由村改镇的大街上,盖了明亮宽敞的新楼新屋,对这老房旧宅越发地可有可无,连雨天塌了墙壁,都不走来瞧瞧,就是邻人传话去说“你家院墙倒了”,人家也只是淡淡一笑:“倒就倒吧,反正没用。

后来门楼塌了。后来雨水浸断了上房的一条腐檩。

再后来,靠西的厢房,一个砖砌的角柱,在风雨里撑不住无人的寒寂,就终于成为弓背老人的模样,要倒未倒,却又终要坍倒。

门前的树,也荒到乱枝乱芽。满院都是野草凄凉。

那份被人气所弃的荒冷,在那院里宅里,铺了满脸满身。为了留住我对这宅院的眷眷纪念,母亲曾托人去主人家里试问说情,希望人家有句实话,如果觉得这宅老房确实没有用途,如若可以,我家愿意重新购买回来。也实话说向人家,买回来并不怎样,主要是不想眼瞅着那房寂寥,塌失记忆。人家却也说了实话:“房是无用,可那房里出了文人作家,风水不错,留着能助我家孩子考上大学。”

着实笑话。

也不知他家孩子考没考上大学。

时代就是这样,房子变了,衡道变了,人也都与时俱进,完全的现代变化。因为母亲和哥哥、姐姐,都还在那片村落地上,生存生活,说笑烦恼,日日月月,年年岁岁,因此我也每年都会回到那儿三次两次,听听这个,想想那个。以为我对田湖--故乡的那个稔熟,如同熟悉自己的衣物手脸,可这次回去,带着摄制组的人真的去找去看时候,也才实证地发现,田湖不仅不再是了那个田湖,而我,也不再是了那个年少的连科。

寨墙是早就没了,连那时的一粒*土,也都难以找到捧起。以为这册薄书中的“宋家大宅”,一定还在,可到了那儿,却连一块老砖也都不曾见着,只有一片新盖的镶了白瓷砖片的四方楼屋,敦敦实实、厚厚道道地竖在那儿。去瑶沟村找那两棵三人合抱不住的皂角老树,地方还在,树却没了,且那地方上,也是一片北方“新时期”的楼房瓦屋。拍摄也就拍了这些,扎扎实实,拍了中国三十年的乡村之变。有诸多遗憾,也有诸多意外之所见。而我,却在那几天的拍摄中,走到这儿,走到那儿,几乎没有找到一样我少年记忆中的物什东西。且在拍摄完了之后,那一夜我依旧和母亲睡在一间屋里,听她说东,听她说西,张家之长,李家之短。到了半夜十二点后,村里夜深人静,只有细风月光,在窗口响着亮着时候,母亲忽然又再次和我商量计议,说她已八十一岁,我也五十多几,一年一年,一岁一岁,人终归都要最后回到某个地方,说我家坟地那儿都已相当拥挤,让我考虑考虑这个问题。

我就考虑了这个问题,和母亲商量了这个问题。可在半夜睡在床上时候,却由此想着我的一生,想着这个名叫田湖的村庄,想着已经写完的《从田湖出发去钱李白》的少年记忆,它有些什么意义呢?

能有什么意义呢?

是不是记忆正是生命存在的实例,我们的回忆,正是为了证明生命过程的美,和看不见的时间的物质与物理?寨墙没了,老宅没了,大树没了,河流干枯了;乡村正在域镇;少年已经中年,中年已经老年或消失。可那又能怎样?我们不是正是为了这些才要记忆吗?如果是,那就感谢我们曾经少年,曾经青春,曾经有过的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少年和记忆的零七碎八。

感谢消失;感谢存在。

感谢变端和固有在时间里被风吹雨淋的那个仍叫田湖的村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宅的新主人因为“风水"最终也不肯将老宅再卖与“我”家,作者用“着实笑话”表达了自己对其这种做法的不满,对故乡人情变化的担忧。

B.“我”与母亲午夜的谈话,虽从家长里短开始,但最终引向了死亡的话题,看似简单的叙事,却使这次回乡之旅的意义变得更加丰厚。

C.文中多处独句成段,字句简短明快,充分吸引读者的同时,可以调整文章的节奏,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感受。

D.本文以回乡拍摄“我”的成长历程为明线,以回乡后内心的感情变化为暗线,语言平实质朴又饱含深情,在自我反思中使主题得以深化。

8.文中两次写到“田湖不再是那个田湖”和“我也不再是那个年少的连科”,有怎样的作用?(6分)

/p>

9.作者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去写老宅逐渐坍塌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寄许京兆孟容书

柳宗元

宗元再拜座前:伏蒙赐书诲谕,微悉重厚,欣跃恍惚。伏念得罪来五年,未尝有故旧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育沉没,复起为人。

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过不自料,勤勤勉励,唯以忠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末路孤危,凡事壅隔,很忤贵近,路不测之辜,群言沸腾,*神交怒。加以素卑贱。暴起领事,人所不信。今其*与,幸获宽货,各得善地,坐食俸禄,明德至渥也。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皆自所求取得之,又何怪也?

自以得姓来二千五百年,代为冢嗣。今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卑湿昏露,恐一日填沟壑,旷坠先绪,以是但然痛恨,心肠沸热。先墓在城南,无异子弟为主,独托村邻。自谴逐来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主守者固以益怠昼夜哀愤惧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以成大戾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

自古贤人才士,秉志遵分,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管仲遇盗,升为功臣;匡章被不孝之名,孟子礼之。今已无古人之实为,而有其诟,欲望世人之明己,不可得也。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宗元近欲务此,然力薄才劣,无异能解,虽欲乘笔视缕,神志荒耗,前后遗忘,终不能成章。假令万一除刑部囚籍,复为士列,亦不堪当世用矣!伏惟兴哀于无用之地,垂德于不报之所,但以通家宗祀为念。有可动心者,操之勿失。

书辞繁委,无以自道,然即文以求其志,君子田得其肺肝焉。无任恳恋之至。不宣。宗元再拜。此文作于作者被贬永州司马期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谴逐来/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主守者固以益怠/昼夜哀愤惧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以成大戾/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

B.自谴逐来/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主守者固以益息/昼夜哀愤/惧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以成大戾/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

C.自谴逐来/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主守者固以益息/昼夜哀愤/惧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以成大戾/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

D.自谴逐来/消息存亡不一/至乡闾/主守者固以益息/昼夜哀愤惧便/毁伤松柏/刍牧不禁/以成大戾/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信中自称“宗元”,以示对对方的敬重。

B.填沟壑,指人死后埋于地下,多用作“死”的婉辞,用于自谦之语。

C.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重祭扫,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D.刑部,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之一,隶属门下省,掌管法律、刑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被永州已经五年这五年中自己的朋友、同僚等都不曾与他有书信往来,因此收到许孟容的来信后,十分激动并因信中教诲指点之语而感动万分。

B.柳宗元曾积极倡导尧、舜、孔子等圣人的思想学说,倡议主张革新,却因为人微言轻,得不到他人信任,致使诸事不顺,甚至招致无数的指责。

C.柳宗元认为当时社会缺乏明辨是非的风气而有诽谤谩骂的传统,许多贤能之士难被重用而郁郁不得志,他决定退而从文,著书立说,却终不成章。

D.柳宗元因罪被贬后,认为自己使柳家世代的列祖列宗蒙羞,自觉愧对祖先,再加上每次想到祖先的墓地不能亲自照料,更不能回乡祭拜祖先,就悲痛不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宗元早岁,与负罪者亲善,始奇其能,谓可以共立仁义,裨教化。

译文:

(2)今其*与,幸获宽贷,各得善地,坐食俸禄,明德至渥也。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元日祀坟道中

韩琦

新元先陇遂伸虔,荒岁嗟逢众食艰。

比户生涯皆墨突,几家林木似牛山。

三阳已泰春来懒,六幕虽昏雪尚悭。

道殣寖多无力救,据鞍衰叟只惭颜。

①作此诗时韩琦已68岁,仍在相州任职。②墨突,墨翟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③牛山,孟子"牛山灌濯”之典,形容寸草不生的荒山。④殣,指饿死的人。寖,渐渐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照应题目中的时间与事件,点明此次出行诗人是怀着虔诚之心前去上坟的。

B.“荒岁”“食艰”交代了本诗创作的社会背景,同时领起下文对百姓生活的描述。

C.借“墨突”“牛山”的典故写出了百姓依靠砍伐树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

D.尾联直抒胸臆,一个“惭”字表达诗人因百姓疾苦而无力救助的惭愧心理。

15.从全诗来看,颈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奢华无度,使得百姓有怨气却不敢说的两句是

“,”。

(2)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到朝廷做官受到责难,那不如回江湖重整旧时衣衫,坚守自己原先的志向的两句是“,”。

(3)“雁”是一个独具审美价值的意象,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沉淀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从一进山我便注意到这山上的柏树。山是多而深的,一座一座,一层一层。来时,过了一座又一座,转过一沟又一沟,真是,有时你觉得只要过去这一座山就不会再有了吧,但过去后格在面前的又是一座:有时你感到只要爬上这个山顶便能看到山外的景色,但爬上去一看,前面还是山。无数的山就这样组成自己的阵容,气势磅礴,确实壮观。

山上是以石为阵树为兵。进山几十里,几乎是清一色的柏树。树木并不密集,一棵与一棵之间有一点间距,远看去就像士兵在操练,不觉幻想起淝水之战中的“草木皆兵”来。这样广阔的山区、峰峦如海,起伏不断,树也就。

后来,我攀着石崖,仔细地观察每一棵柏树,这树长得并不高大,也不挺拔,但是很坚强。山几乎没有一点土,全是石头,被雨水冲刷得溜光,树根就插在石缝里。我顿时对这树,倒觉得这生命不是从石缝里往外长,而是上天降下的一股生命之水溅在石上,又顺着四面八方的石缝细细地渗到各处。由于长年的,这树除叶子是绿的外,树干已变成褐色,而根或黑或*,和石头几乎无法分辨。大自然选择了这样坚强的树,树也这样顽强地保护了这座山。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重水复  连绵不绝  肃然起敬  风吹雨打  

B.水穷山尽  连绵不绝  油然起敬  风吹日晒  

C.山重水复  不绝如缕  油然起敬  风吹雨打  

D.水穷山尽  不绝如缕  肃然起敬  风吹日晒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树木并不密集,一棵与一棵之间有一点距离,远看去就像士兵在操练,不觉幻想起淝水之战中的“草木皆兵”来。

B.树木并不密集,一棵与一棵之间有一点间距,远看去就像士兵在操练,使人不觉幻想起淝水之战中的“草木皆兵”来。

C.树木并不密集,一棵与一棵之间有一点距离,远看去就像士兵在操练,使人不觉联想起淝水之战中的“草木皆兵”来。

D.树木并不密集,一棵与一棵之间有一点间距,远看去就像士兵在操练,不觉联想起淝水之战中的“草木皆兵”来。

19.下列各句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C.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

D.这样的黑土地,种上车杠能发芽,插下扁担会结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印刷术尚未普遍应用的年代,①。在绘过程中,又受限于纸张易损、丝帛太贵和竹(木)简过于笨重等不同载体的特点,地图难以得到大范围传播,

到了宋代,在印刷术普遍应用之后,地图领域发生了翻天瘦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保存下来的地图数量大幅度增加。除了地图学史中经常谈论的《离迹图》《华夷图》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宋代印刷本古籍中的地图有幅以上,印刷术实现了高效率的复制和地图数量的激增。印刷术的应用,使得地图的绘制摆脱了摹绘、抄写的随意性,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地图模型,由此地图的传承也有了统一的标准。后世也有一些作者②  ,即在旧地图的基础上通过添加新的内容或者进行大规模的修改来创作新的地图,由此推动了中国古地图的大规模发展。

印刷术改变了中国古地图的发展模式,但受到图版大小的限制,③__。因此,明清时期,较大尺幅的地图依然沿用丝帛手绘,这一问题直到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才得以解决。可以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在迎来地图绘制的第二个变革时期。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

21.文中第二段记叙了宋代印刷术普遍应用后对中国古地图的影响,请用三个短语概括。(5分)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近日,出现在西安一小区物业垃圾分类提示板上的标语,让不少住户称感到不适。“电梯里抽烟得肺癌晚期死绝”“违者猪狗不如,全家年年倒霉”等,短短几个字,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感叹语言组合出来的惊人震慑力。

材料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在街角安装了摄像头,每个走过的人都很安静优雅,举止文明,甚至还会捡起地上的垃圾。可当监控被收走后,街角的地上却多了不少的垃圾。

材料三:文明是一种道德、一种性格、一种理念。一个人的文明,不仅仅关乎自身的品格,更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文明,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在构建“文明中国”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个人与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思路点拨A"其萌芽干汉唐时期的宫廷歌舞”偷换概念原文是说”历中渊源能够追潮到中国古代宫廷歌舞在汉唐时期达到发展崩峰”C“这决定了……”强加因果。D“给中国古典舞的创作和表演带来消极影响”的是“商业化和娱乐化的表演风气”,而非“国内外新兴主流文化艺术思潮"。

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重在指出古典舞与古代舞蹈截然不同"表述不正确,从原文看,两者并非“截然不同”,开篇就揭示了两者的关系,“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集大成者”。

3.答案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而传统性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其现代性"表述有误,根据原文来看应为“现代性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是其传统性”。

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选项扩大范围。

5.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首先要保障村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生活设施的便利化、现代化”错误。

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案积极落实国家地方出台的相关*策合理利用保护开发、有效传承历史文化资源。②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探索发展新模式走差异化发展道路。③引进社会资本等,多方合力促进传统村落从”片面保护”到“整体观照”激发传统村落的现代活力。④调动原住居民的参与意识,在分享“文化红利”的同时,提高村落保护的“文化自觉”。(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7.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满的能力。思路点拨“对故乡人情变化的担忧”原文并无此意。

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答案:①作者的故乡是年少时的回忆而返回故乡却发现故乡已不是记忆中模样,有利于突出作者返回故乡后内心产生的时代变迁、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等复杂情感。②反复出现前后呼应,使行文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3运用反复的手法使作者对岁月流转的叹惋表达得更加强烈,起到一唱三叹之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端选整合文中信息,鉴赏作品内容,分析作品主旨的能力。

答案:①老宅是家园的象征作者回家找寻自己成长的痕迹,而老宅是最好的见证。对于老宅的坍塌,作者有很多的不舍与心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②老宅坍塌,新宅林立,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为下文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作铺垫。(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答案D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思路点拔“隶属门下省”错误六部均隶属尚书省。

12.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思路点拔对于柳宗元“诸事不顺”和招致无数的指责”的原因理解片面。

13.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答案(1)我早些时候,曾与获罪的人亲近友善,我开始惊奇于他们的才能,认为可以和他们一起成就仁义之道,有益于社会教化。(关键词“亲善”"谓”“裨”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现在我们同*之人,有幸得到皇上的宽恕各自都被派到较好的地方,还能不劳而享用朝廷俸禄,这是皇上英明贤德而给予我们的优厚待遇了。(关键词“宽贷”“坐食”“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宗元再次拜您:承蒙您寄来书信,给予我教诲劝告。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厚望,我真是感到欣喜万分又心神不宁,就像是在梦中一般。回想我自从获罪道到贬谪到这里已经五年了,还不曾有过朋友敌人和与我同事过的大臣愿意给我写信。这是为什么呢?当今朝廷,到处都是陷害和诽谤,到处都是怀疑和欺阔,这确实是令人奇怪又令人畏惧。忽然收到您的来信,捧受您的教诲指点,方才知道我有幸为您这位有大德大才的君子所宽然,并希望我能排解以往胸中郁积的热问。振作起来重新做人我早些时候,曾与获罪的人亲近友善,我开始惊奇于他们的才能,认为可以和他们一起成就仁义之道,有益于社会教化。当时的我过错在于不自量力,勤勤恳恳,一心只以忠正信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想以此来振兴尧、舜、孔子等圣人所开拓和倡导的恩想学说。然而却不曾料到已经是穷途末路。危机四伏,做任何事情都不顺,而且触犯了王公贵族和天子近臣,终于遭受了不曾预想的罪责,招致无数的指责非难。加上我本来就卑微低贱,突然起来倡议主张革新,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现在我们同*之人,有幸得到皇上的宽怒,各自都被派到较好的地方,还能不劳而享用朝廷俸禄,这是皇上英明贤德而给予我们的优厚待遇了。由于自己年少气盛,不识先兆,也不管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恰当,而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下去,结果获罪受罚,这都是咎由自取,又能怪得了谁呢?

我自己认为自从有了柳姓以来,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了,这两千多年来,柳家世代有功名。如今我身带重罪,居住在这野蛮荒芜的地方,地势低湿,*雾笼罩,恐怕某一天我突然死去,尸弃异乡,填于沟壑之中,使先辈之业到我这儿中断,因此极为忧伤病恨,心中如热水沸腾一般地焦灼不安。我祖先的坟慕在故乡城镇的南边在那边也没有我家的子弟后代侍奉,只把它托付给村里的邻居。自从我遭贬放逐到这里以来,或存或亡的消息传到乡里,这样替我家看守祖先坟墓的人就会更加懈忘。我日夜哀叹悲愤,害怕别人损伤毁坏我家祖坟上的松树柏树,不能禁止在墓旁割草放牧,因而我也成为大罪人了。近来礼法注重扫墓,而我已有四年没有回去扫墓祭坟了。每当寒食节的时候,我都面向北方长号大哭,把头叩到地上

自古以来的贤能人士,都能坚守自己的志向,遵守职分,其中遭受诽谤非议而最终不能澄清的,也仅仅只有百来个人。管仲遇到奸人陷害,却被提升为功臣:匡章虽然蒙受不孝的恶名,却被孟子以礼相待。当今社会已经没有了古人那种明辨是非澄清事实的行动,却继承了古人诽谤谩骂的传统,要想当今世人明白自己,澄清事实,这恐怕是不可能了。贤能的人在现今世上不得志,一定会在以后显责,古代那些著书立说的人都是这样的。近来我想专注于这一方面,然而却才华浅薄、能力低下没有特殊的本领能通过著书主说来把自己从中解脑出来,即使想秉笔抒怀,无奈却精神不报心未耗尽。丢前京后,始终写不成文章。假使投任我管理刑部记录囚徒簿籍的官职,重新恢复士大夫的行列,我也没有能力为当今社会所重用了!我只能在这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空发哀叹了,只能在这无以报效的场所留存德行了,然而心中却一直惦记着要保存继续全家对祖宗的祭祀,因此只要稍有可以办到这件事情的念头在心中闪现,我就紧紧抓住不放。

信中语言说得太多太繁,不着边际,难以说清楚。然而可以从言辞语句中来探求我的心志意图,您一定能够看出其中心主旨。对您极其地暴切留恋。不再多说。宏元再次拜首。

14.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充鉴赏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百姓依靠砍伐树木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15.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句子的能力。

答案①将“春雪”拟人化春懒”写出时入正月,春天已经到来,却仍春寒料峭:雪“悭”写出天地四方,阴郁昏暗却未见瑞雪。运用拟人突出了此时天气的寒冷与昏暗。②从侧面烘托出百姓生活的困窘和艰难3渲染一种低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的“瑾寝多”作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6.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2)进不人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3)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每空1分,第(3)题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给分17.答案A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热语)的能力。

思路点拔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水穷山尽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连绵不绝:连续而不中断。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油然起敬:形容自然而然地产生敬慕之情。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后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文中使用的是原意。风吹日晒:形容无所遮挡。

18.答案C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思路点拔原文存在三处语病“之间”与“间距”表意有重复,可将“间距”改为“距离”;主语不明确,在“不觉”前加上“使人”;词语使用不当,“幻想”改为“联想”。

19.答案B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思路点拔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A.借代。C.比喻。D.夸张、对偶。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案①地图的传播基本靠摹绘②以留存的地图为基础进行创新大尺幅的地图不适合使用印刷术(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答案地图数量激增;②传承标准统一3大规模发展。(答出一个给2分,两个3分,三个5分;意思对即可)

写作提示

材料一中从设置标语的初衷来看是为了提醒人们做文明市民。但这种惊悚的语言表达不仅起不到什么效果,还会激化矛盾、影响市容。因为如果标语本身就是不文明的很难说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正的文明。材料二中,在镜头前,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展示出自己美好的一面文明、优雅而得体,而一旦没有了这份约束很多人的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出现。文明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和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它既需要镜头前的约束,更需要人后的自律。材料三肯定了“文明中国”构建中个人的重要性。

三则材料都围绕“文明”一词展开“文明”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如何提升自身文明素养、提升城市文明、建设文明中国是每一个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因此,在写作中,要紧扣“文明”二字,从“文明中国”构建的角度,来闸述自己对于提升文明素养、构建文明社会的认识。行文中要紧扣材料并能够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已对建设文明社会的思考。比如在文明城市、网络文明建设等层面闸发个人的价值等。

参考立意:

①提升个人素养,树立文明新风;

②文明需倡导,方法要适宜NYICULTURE

③自我优雅,文明相伴

④以我之文明.助力国之文明⑤文明社会,你我共筑;等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