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神仙姐姐*饰演的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亮相,*在剧中的妆容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人觉得这是对文中“贴窗理云鬓,对镜贴花*”最好的体现,也有人表示接受不了,更有人质疑这是在模仿日本妆。
小编想说的是这个妆容高度还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妆容,但是它是由几个妆叠加在一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妆容特点为敷铅粉、抹胭脂、描长眉、绘额*/贴花*、画花钿、画斜红、点朱唇。
第一步,敷铅粉。
古代人化妆第一步就是敷铅粉,相当于现代的粉底液一样,起到遮瑕美白的作用。古代人用的粉底一般是米粉和铅粉,米粉从先秦就开始用了,据《齐名要术》中记载详细的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后来出现了铅粉,一开始的铅粉由铅锡等材料做成,杂质较多,后来加入豆粉和蛤粉就变成了粉白细腻的铅粉。此后在白粉的基础上染料又出现红妆,如紫粉(用米粉、胡粉、葵子汁调和而成),黑粉(用杉木灰抹额)等等。
电影中*的为三白妆,所谓三白妆就是指脸上不加其他修饰,仅仅涂白前额、鼻子、下巴三个部位。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相当于现代的腮红,因为古代制作胭脂的原料是红蓝花,而这种花来自于西域的焉支山,所以胭脂又称为焉支,据说是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惠帝喜欢看人涂抹,特别是浓艳的晕红妆,所以此时的胭脂工艺有了很大的突破。出现了绵胭脂(将丝绵裹成卷,浸染红蓝花汁,用来敷面或抹唇。)和金花胭脂(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而且胭脂敷面一定要浓。
第三步,描长眉
古代女子画眉主要使用的颜料为黛,就是石墨。《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由此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们画眉的特点是,又黑又长。
第四步,贴花*
《木兰辞》里面: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花*是用*色硬纸或者金箔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头。
而*的妆容应为绘额*。这种化妆方式正是流行于南北朝,当时佛教的盛行,爱美求新的女性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色。
第五步、画花钿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一种是贴的,有红、绿、*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等制成花形,蔽于脸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另一种是画的,比较随性,样式比较多。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第六步、画斜红
斜红,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
斜红起源于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相传魏文帝宠爱的宫人薛夜来不小心撞到由水晶做的屏风上,撞伤面颊,医治后留下难看的红色伤痕,魏文帝不仅没有嫌弃她,反而对她愈加怜爱、娇宠。其他宫中女子看到,纷纷效仿,斜红便在宫中流行起来了。
第七步,点朱唇
就是现在的口红啦,古代都喜欢女子小嘴,所以是不涂满整个嘴巴的。
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还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妆容,如:半面妆、*眉等等,而且男子相比于女子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