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金线鲃。
新华社昆明5月23日电(记者张东强褚怡)“鱼的繁殖需要精确地满足各种复杂的条件,比如温度、光照和水流速度。”杨君兴在土著鱼类人工繁殖基地里边走边说,塘里的鱼儿正欢快地游来游去。
59岁的杨君兴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也是鱼类系统分类、进化和种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36年来,杨君兴一直致力于保护珍稀鱼类。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通过人工繁殖,“复活”了三种濒危土著鱼,使其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
“长期以来,保护珍稀物种的重任一直落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和学术机构的肩上。我们必须充分动员群众,确保可持续和更有效的保护。”杨君兴说。
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鱼类的种类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土著鱼类约有种,其中珍稀鱼类有多种。
在云南众多的高原湖泊中,最著名的土著鱼种是滇池的金线鲃、抚仙湖的抗浪白鱼、星云湖的大头鲤和洱海的弓鱼。
年刚到云南野外调查的时候,杨君兴惊喜地发现当地的土著鱼种数量很多。后来,他写了很多关于鱼类保护的论文。
现在,云南高原湖泊的鱼类数量在减少,大约60%的土著鱼类已经基本见不到了。杨君兴说:“我觉得光写论文不行,我必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特别是在目睹了抚仙湖抗浪白鱼濒临灭绝的时候。”
抚仙湖离云南省省会昆明约60公里,是中国最深的淡水湖泊之一,海拔多米,最大水深多米。过去,抗浪白鱼是抚仙湖的主要鱼种,占到湖里总鱼量的70%以上,每年能给渔民们带来很多收入。
从年到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抗浪白鱼的年产量从0吨下降到1吨左右。“因为外来鱼种的影响,抗浪白鱼数量骤减。我们做调查的时候,几乎捕不到野生抗浪白鱼了。”杨君兴说。
为了拯救这个物种,杨君兴的团队从年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失败是正常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观察、思考和实验。”杨君兴说。
经过一年努力,年,抗浪白鱼人工繁殖实验成功,年开始向湖中投放数百万条。
抗浪白鱼。
“当地人看到我们放生抗浪白鱼,就向我们咨询养殖技术。对他们而言,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生计与这一物种密切相关的时候,就会更积极地参与保护。”杨君兴说,他终于找到了拯救濒危土著鱼的“新路子”,并把养殖技术免费传授给养殖户,最终促进了抗浪白鱼在周边地区的产业化。
目前,抗浪白鱼养殖户的年产量已达10吨左右,抚仙湖的抗浪白鱼年产量也恢复到8吨左右。“现在,养殖户在抗浪白鱼养殖上投入了更多资金,他们永远不会让这一鱼种灭绝。”杨君兴说。
年,在全球环境基金和当地*府的支持下,杨君兴的团队建了25亩土著鱼类人工繁殖基地。基地现有珍稀土著鱼类约种,其中人工繁殖的大概有40种。
杨君兴在土著鱼类人工繁殖基地观察鱼类。
拯救抗浪白鱼成功后,杨君兴和他的团队又把目标瞄准了滇池金线鲃。经过三年科研攻关,他们终于在年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繁殖,使滇池金线鲃成为中国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第三种实现全流程人工繁殖的国家级保护鱼类。
年5月31日,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获得了水产新品种证书,实现了云南省内国家审定的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
“云南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其多样性具有全球价值。虽然我头发都白了,但还有很多濒危鱼类在等着我。”杨君兴说。(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