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也就是钧台窑,历来受世人追捧,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列,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一度将工艺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宋代钧窑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类的洗、盆等,再次是审美的、寓意权贵的、祭祖用的瓶、尊、炉、鼎等,大概是因为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器身的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规整对称的原则。
和器型一样,釉色也是瓷器的重头戏。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提到过“古瓷不重彩绘,所有之器皆纯色,市肆中人呼为一道釉。”钧窑瓷器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和它的釉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关系。
钧瓷釉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而钧窑的窑变釉,堪称一绝。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而这种紫色,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变化无穷。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就称之为窑变。
在长期实践中,瓷工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铜红的成色技艺。钧窑的瓷工是首先运用铜红工艺的,这说明当时已经能充分掌握铜元素的还原技术,这是瓷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钧窑不仅开创了我国窑变釉瓷器的先河,而且钧窑器物的成型和高超的烧窑技术,一直为后世赞叹不已,李铎更是直接称道“极品信从窑变得,成功一件价无伦。”
所以,宋代钧窑瓷的价值完全可直观透过它对釉面随心所欲的表现力来感知到,浑然天成,艺术美学和雅致品味可以说是绝世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