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网」
9月26日,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江海洄游生物保护高峰论坛在南通海安举办。本次活动由南通市科技局组织、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江苏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段雄及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南通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省南通环境监测中心、江苏中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10个联盟成员单位的专家代表出席会议。
段雄表示,南通滨江临海,地理位置独特,兼具长江和海洋水生生物资源,涵盖海洋生物资源、长江淡水生物资源、江海洄游型生物资源、河口定居型生物资源等资源类别,是国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基因宝库之一。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长江禁捕退捕各项工作,长江禁渔执法和长江口禁捕管理区协同管理步入常态化,南通作为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排头兵的趋势已然显现。段雄说,“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的成立,将为推动重大科研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与生态保护能力,提供重要合作攻关平台。
苏纪兰院士表示,从长江口生态的系统角度看,研究长江口生物资源演变规律,必须围绕主目标推动多学科交叉。创建多学科合力攻关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筹建江海洄游生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就是基于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这样的目的。苏院士希望联盟遵循创新为要、成果为本、机制为核的发展思路,围绕长江大保护战略,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联盟运行机制,形成学科交叉优势,推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为主导的科研攻关活动,合力攻克长江生态保护中的科学问题。
会上,江海洄游生物科技创新联盟正式揭牌。就围绕江海洄游生物保护这一课题,专家们献计献策,纷纷提出了精彩的观点。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委书记、研究员仲霞铭介绍,长江有记载的鱼类有多种,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淡水渔业资源,如白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二是洄游型渔业资源,其中既有在海洋中生长但需要去淡水中繁殖的鱼类,如中华鲟、刀鱼、河鲀、鲥鱼等,也有在海洋产卵后再洄游到长江生活的资源,如河鳗、中华绒螯蟹等等;三是在长江口定居性渔业资源,如大银鱼、中国花鲈等。长江南通段存在多个生长发育及栖息习性迥异的生物类群,但最具区域特色的类群当属江海洄游型渔业资源。
仲霞铭认为,生物养护是长江大保护战略的重要内涵,从长江入海口着手“江海洄游生物”演变规律研究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长江口是长江和海洋的交汇区,由此形成既相对稳定又一直变化着的生态交错带,“鱼”进出长江前会在该区域徘徊一段时间,有许多重要生态学过程在此发生。“鱼”是长江生态状况的终极体现和重要标志,但从本质上讲,“禁渔”的意义却远远超出“鱼”本身,它延伸到了生态系统的各个维度。长江十年禁渔是养护长江生物的关键举措,“禁渔”是应对长江“无鱼”状态最为果断的战略措施,能够产生“立竿见影”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吹响的长江大保护嘹亮号角。(熊瑛)
原标题:长江生态保护出新招江海洄游资源恢复现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