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长寿湖的秘密养鱼10年养出黑水湖,5
TUhjnbcbe - 2023/8/22 22:02:00

长寿湖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三峡水库中重要的骨干级水库。作为国内最著名的人工湖之一,长寿湖内遍布岛屿,岸线发育度高,天然渔业发达,年均产鱼吨,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

上世纪60-70年代,长寿湖享有巴蜀“鱼米之乡”的美誉,当时的水质可稳定达到II类水的标准。80年代时,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河入湖,水质出现恶化倾向,但总体上仍能达到III类水的标准。

到了90年代,情况开始急剧恶化,长寿湖在10年间演变成了“黑水湖”,部分水域发腥发臭,当地居民深受困扰。曾经湖水清爽、风景秀美的长寿湖,为何沦为了人人嫌弃的“黑水湖”、“污水湖”?曾经的长寿湖经历了什么,现状又是如何呢?

长寿湖的秘密

长寿湖的历史比三峡水库还要久远,该湖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建设的人工湖。当时,我国水利人员在长江三峡的次级河流龙溪河考察,发现该河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全长大约km,但落差却达到了m,多级瀑布交错出现,水能蕴藏量估计达9.9万kw。

长寿湖的位置

经过评估,我国将龙溪河选为了第一条梯级开发的河流,并在重庆长寿湖镇开工建设了狮子滩水电站。年,狮子滩电站建成投产,由于枢纽的拦蓄作用,坝前水位不断加深,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长寿湖由此诞生。

长寿湖水面约10万亩,总库容超过10亿m,平均水深为15m,最深处超过40m,非常适合鱼类的生长。50年代末国内正值困难时期,粮食生产是主要目标,“向地要粮”、“向水要鱼”的浪潮此起彼伏,建成没多久的长寿湖自然也就成了“新晋鱼塘”。

为利用好长寿湖的水资源,当地成立了长寿湖农场,著名历史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就曾在长寿湖生产劳动,连同谢大敬、柯熏陶等一批有文化、有才干的同仁艰苦奋斗,长寿湖渔业因此初现生机。

在罗广斌的组织下,长寿湖农场渔业大队分设5个分队,形成了养殖、科研、繁育、育苗、饲养、捕捞的生产体系,还做出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比如:尝试人工授精试验,进行鱼类繁殖生物学的研究,自主繁育胭脂鱼等长江特有鱼种;引进草鱼、鲢鱼、鲤鱼养殖并培育,最终均获得了成功。

年,渔业大队孵化出多万尾鱼苗,组织队伍捕捞野生成鱼41万公斤,为充实老百姓的“菜篮子”做出了贡献。

值得肯定的是,最初的养鱼模式属于天然渔业,既不投放饵料,又不肥水作业,对水环境影响却微乎其微。因此在60~70年代,长寿湖的水质并未受到太大影响,主要污染源是来自龙溪河上游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10年变成“黑水湖”,养鱼污染有多严重?

80年代是长寿湖水质的过渡期,氮磷含量仍在可控范围之内。真正棘手的是在90年代,湖区渔业模式大改,已不再具备“人放天养”的生态特点。

根据长寿湖的营养条件分析,理论上的天然渔业生产力应为30公斤/亩,而网箱施肥模式的出现使单产达到了公斤/亩,是理论产量的10倍。养鱼户为提高产量、缩短育成周期,对投饵量不加控制,使氮磷输入远远超出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年的统计结果显示,长寿湖的网箱规模达到40亩,平均每年投放的饲料多达吨!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湖区的水质由轻度污染转化成了中度污染。

~年,湖区的富营养化污染越来越严重,但养鱼模式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再次“升级”,引入了肥水养鱼技术。所谓肥水养鱼,就是在湖区划定6万亩的实验水域,通过投放鸡粪、化肥使水体短期内变肥,大量培育浮游生物,从而为鱼虾提供饵料。

这种方式无疑是把长寿湖当成了“人工鱼塘”,大面积肥水看似高效,实则后患无穷!据统计,仅在~年,库区投放的鸡粪就达到了吨,化肥累计为吨,直接导致藻类异常增殖,湖面常年覆盖一层*绿色的漂浮物,生态系统“病入膏肓”。

水质究竟恶化到了什么程度?年6~7月长寿湖出现的“浮萍大爆发”最能说明情况。灾害调查显示,浮萍出现范围很广,长寿湖的岳家沟、赵家坡、高家屋脊、鹤尤粮站均出现了大量浮萍,面积超过亩,引发社会高度重视。

根据湖泊水质的评价方法,年长寿湖的评价结果不容乐观。在竹子滩水域,实测综合营养指数达到59.64,为轻度度营养化,岳加沟为71.26,赵家坡口为71.62,二者均为重度富营养化。由此可知,出现浮萍的水域都是“肥水水域”,显而易见,这一结果的出现和湖区的肥水活动直接相关。

为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长寿湖管理部门及时止损,在~年全面拆除了网拦、网箱,严禁再在向水中投饵施肥。时至今日,长寿湖一直坚持投放鲢鳙等净水鱼,人放天养,轮捕轮放,回归了最初的生态放养模式。

生物操纵并非全能:治本之策是什么?

90年代以来,国内鱼类学家系统研究了生态治水模式,发现鲢鱼和鳙鱼能参与水中的养分循环,对污水治理大有裨益。在生态系统中,鲢鱼(SilverCarp)为初级消费者,鳙鱼(BigheadCarp)可视为次级消费者,二者营养级别低,能对数量最多的浮游生物起到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水质。

鲢鳙的治水技术被称为“非经典的生物操纵”,但该模式对投放密度有一定要求,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藻类的繁殖超过鲢鳙的摄食能力)。因此,放流方案不能简单套用,还需视湖泊水库的营养条件、蓄水量、水温、深度等情况而定。

根据中科院的调查研究,鲢鳙的密度达到50~70g/m才能起到一定的控藻效果。据此计算,长寿湖的蓄水量达10亿m,鲢鳙的生物量应达到0.5~0.7亿公斤,也就是5~7万吨。当然,还需要结合长寿湖的水质现状进行资源调查,确定实际储存量以及投放量。

另一方面,鲢鳙治水并非万能手段,关键还是要从污染源头入手,加强排污治理。龙溪河是长寿湖的供水河流,也是三峡水库的一级次级河流,加强对龙溪河上游梁平、垫江的工业污染整治,加强城镇生活污水管控,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长寿湖的未来

最近几年的水质监测显示,长寿湖基本恢复到了III类水的状态,部分水域达到II类水的标准,湖区呈现出“水碧山青、万鸟翔集”的生态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吨鱼库清盘,换来了如今的生态祥和,愿长寿湖的美景永驻人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寿湖的秘密养鱼10年养出黑水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