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是在康熙中期,受国外珐琅器皿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它是以“珐琅”为装饰颜料进行艺术创作的瓷器。珐琅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分别加入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研磨制成的一种粉末状彩色熟料。
清雍正玫茵堂典藏珐琅彩粉彩「平安春信」图碗
在烧制过程,由于珐琅彩的熔融温度通常只需度—度,而其他诸如五彩,斗彩等彩瓷,熔融温度最高均高于度,故烧制和五彩、斗彩的暗炉不同,而是用明炉(熔融温度最高度,烧小件器物,烧珐琅彩易把控熔融温度,以减少烧焦)。整体理解,珐琅彩是一种以“熟料珐琅”为色料,经制胎和艺术创作后,采用明炉烧制的一种彩瓷。
史料最早记载有关珐琅的信息是康熙二十六年,法国传教士洪若(瀚)曾到达宁波后,即写信回国要求再送珐琅器至中国,以作为打通清廷官员的利器。由此可推断,清代在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二十六年间,珐琅器就已进入中国。
清康熙御制珐琅彩胭脂紫地牡丹盌
珐琅器进入中国后,便对康熙皇帝产生了极大触动。随后皇帝下旨,便开始仿制,试验,独立制作玻璃珐琅,铜胎珐琅等珐琅器。在这整个过程,从仿制到试制,再到独立创作,以及人才的整合,皆由康熙帝亲自指导把控。
清康熙约61年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千叶莲纹盌
大臣陈元龙就曾在康熙五十五年的奏折中这样写道:“迩年始有洋珐琅器皿略觉生动,西洋人夸示珍奇,以为中国之人虽有智巧,不能仿佛。乃我皇上于万机之暇,格其理、悟其原,亲加指示镕炼成器。光辉灿烂,制作精工,遂表胜洋珐琅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