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曹雪芹写西江月二词,说贾宝玉生得一副
TUhjnbcbe - 2023/9/24 20:48:0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的服饰文化就很讲究,尤其是贾宝玉出场的时候,曹雪芹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贾宝玉的穿戴,彰显贾府骄奢之浮夸,奢华贪婪之虚荣。

服饰的华丽和讲究在《红楼梦》中体现着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印证着封建等级制度的差别,这种华丽的外表正是红楼特有的景致,就如同花开花谢,永远挡不住四季轮回,最后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脱去华丽的外衣,贾府就在上演皇帝的新装。

一、贾宝玉第一次出场时的穿戴:

贾宝玉第一次出场是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之前冷子兴演说贾府的时候提起过贾宝玉,后来王夫人见林黛玉的时候嘱托林妹妹,自己有个宝贝儿子,就是贾府的混世魔王,让她别招惹,免得彼此不愉快。

第三回,贾府姑娘和贾母用完饭后,林黛玉正想着宝玉是个什么样子的懵懂顽童时,贾宝玉正式出场,这里曹雪芹用了一个词蠢物,很到位。

原文说——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对于贾宝玉的服饰和气质,原文是这样写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先别说其它的,就说紫金冠,这在古代就是太子盔。

在古代的时候紫金冠和龙袍是皇家服饰的代表,当然还有一种佛道的概念,是一种超脱的意思。比如孙悟空也戴这样的冠。

而贾宝玉是幼年,身无官职,又不是皇亲国戚,且戴着紫金冠和镶嵌着二龙抢珠,双龙戏珠都是皇家尊贵的象征,而这里的箭袖是一种武官的装束,骑马射箭的人大多这样,可见贾宝玉或许就是练武刚回来。

同时看出来这个孩子的确不一般,人常说,衣服亮家世,贾宝玉真有点土皇帝的感觉。

二、贾宝玉第二次出场时的穿戴:

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并未多看林妹妹一眼,说明了贾府在正面的高傲,贾宝玉向贾母请安后,便去见王夫人,不一会回来,又变了个人似的。

书中这样写: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傅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这样的描述,一下将贾宝玉的身份降低到了普通人,甚至还有迷信中的寄名锁、护身符,衣服也是半旧大袄,显然是便装,贾母便说:

外客未见,就脱了衣服。

作者把贾宝玉的两次出场用了不同的服饰掩盖,是有目的的。

1、为了突出贾府贵族的奢华,一会就换衣,这对于没有衣服穿的平民百姓来说就是一种奢望。

2、贾府表面很风光,就和贾宝玉第一次的服饰一样,很气派,但是第二次就有些低调,显然是两种概念,两种思想,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3、贾府是靠祖宗起家,而后辈一代不如一代,不思进取,靠这样的伪装是掩盖不了贾府的实质,最后衰亡是必须的,就如同贾宝玉脱掉外衣一样。

三、曹雪芹随后用了《西江月》二词,形容和批判了贾宝玉:

原文是这样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句话中的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明明说贾宝玉就是草包。

富贵不知乐业,显然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行为偏僻叛逆,大好时光忙于吃胭脂,不想仕途,不走经济之道,这里的经济之道是经国济世,不是从商。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这样的评价总结了贾宝玉的一生,爱情无能为力,让贾府再度辉煌,贾宝玉也无能为力,在别人眼里就是无能的人。

就连灯姑娘都挖苦贾宝玉,说是无药性的炮仗。

不肖就不用说了,王夫人都说是混世魔王,叛逆的孩子,家长都不喜欢,何况是古代。

贾宝玉的一生也在争斗,但是贾宝玉的一生被华丽的外表裹着透不过气,没有追求自我的权利,最终出家寻找寄托。

1
查看完整版本: 曹雪芹写西江月二词,说贾宝玉生得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