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发了大型纪录片《这十年》,以百姓视角、纪实手法,通过时空对比、场景再现,对*的十八大以来*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行集中展示报道。在第三集《美丽的中国》一片中,对河北津西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压减产能,积极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助力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最终实现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进行了报道。津西之变,是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一朵美丽浪花,不仅生动展示了美丽中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更有力宣示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意义。本发布特转发《美丽的中国》纪录片文案,以飨读者。
美丽的中国
年的一天,我们根据环境监测卫星数据,还原了中国大气情况,山地、平原清晰可见。把时间拉回到十年前,很多地方被一层灰色笼罩。灰色就是卫星看到的雾霾的样子,颜色越深代表浓度越高。
年,全国有74个城市能够监测空气污染浓度。最为严重的京津冀地区,一年中超过10个月,被雾霾困扰。
我们在网上对年雾霾情况进行搜索,发现了一家媒体的民意调查,全国31个省(区市)、名受访者中,超过九成的人感觉空气污染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超过八成的人希望*府尽快采取行动。
环境之痛,如何化解,绿色发展又给中国带来哪些改变?
迫在眉睫
我们对有环境卫星监测后,18年来的雾霾数据进行分析,画出了京津冀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的变化曲线。年到年,PM2.5浓度持续停留在高位。
我们找到了年1月《新闻联播》头条播出的一条深度报道《下一次雾霾离我们有多远?》
时任中国绿色发展报告课题组专家林永生:京津冀三地的钢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能的近30%,如果我们加上辽宁和山东、环渤海五省市的话,它们的钢铁产量接近全国的50%,必然产生大量的废气排放。
雾霾来袭,根子则在于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的发展方式。
年以来,京津冀及周边28座城市的水泥和钢材产量虽有调整,但总体上涨。我们发现,同时期的PM2.5浓度,在年之后快速下降。产能在增长,雾霾却在减退,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年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中国作为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的发展中国家,向大气污染全面宣战。钢铁行业刀刃向内,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书记于利峰:压减的这部分产能,实际都是我们当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正在生产的,而且很挣钱的这些项目,都要拆掉,来进行环保装备的升级。
这一减一增,带来的改变,在卫星拍摄的图片上,呈现了出来。十年前的厂区,被一层铅灰色的尘雾笼罩。而到了年3月,厂区、厂房、配套设施,清晰可见。与年相比,年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了%,污染排放却减少了90%。十年来,全国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基本建立了绿色制造体系。
巨人转身,还出碧水蓝天的同时,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在加速变革。
不断上升的光柱,是十年间,全国各地不断增长的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曾经雾霾严重的华北地区超过了西北,增长最多,十年增长超过4倍。十年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从弱到强,装机、发电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如今,我们用的每3度电中,几乎就有1度是清洁电能。多万次,这是目前全国每天新能源车的充电次数,是年的倍,年,全球新增的新能源车,超过一半在中国,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绿色低碳出行从时尚变成了人们的习惯。
十年间,我们用越来越少、越来越清洁的能源,支撑了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从53.86万亿元跃升到了万亿元,翻了一倍还多。而产生每一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却逐年递减,累计下降了26.2%。
我们把年全国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公布的优良天数进行了整理,发现每个城市的蓝天数比年平均增加了39天。百度搜索指数显示,年以后,“雾霾”一词的搜索频次和热度都在双双下降。
如今,空气好了,看星星成了生活中的小确幸。在旅游平台上,截至年7月,星空酒店与民宿的整体数量已经比年增长10倍多。
进退之间
卫星记录下的中国,变化无处不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人员分析对比十年的卫星数据,还原了*河沿线的生态变化,这条绿色草地与*色沙漠之间的交界线,被称为“*河绿线”。十年间,绿进沙退,绿线一点点向西挺进,最远已推进公里。
从空中俯瞰下去,我们捕捉到一个个巨大的圆形。这些直径长达米的绿色明珠,锁住*沙,成为磴口县饲养奶牛的生态草场。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河中游,是*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与其相连的磴口县,沙地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8.3%。种草养牛,在这里曾是天方夜谭。
乌汉图是土生土长的磴口人,过去他只能外出打工。年开始,国家加快沙区治理保护,大力推动沙产业发展,各地也出台了多项优惠举措,盘活沙地资源,带动周边牧民致富。乌汉图很快回到家乡,吸引他的是一种叫梭梭的植物。
梭梭,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土地沙化,其根部寄生的肉苁蓉还是名贵中药材。这里,干燥的气候和纯净的沙床,能为奶牛提供天然的疫病隔离屏障。现在,梭梭、乔木、花棒组成的防风固沙林,也保护了牧草的顺利生长。
十年间,这个小县城沙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46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沿着这条绿线,我们继续寻找*河流域的变化。无定河——*河的一级支流,穿过毛乌素沙地,十年间,绿色在河道两岸蔓延开来,*色的沙地退去,河岸变得更加开阔。再逆流而上,来看*河上游,四川若尔盖高原湿地——*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三成的*河水源自这里。持续进行的保护和修复工程筑牢了生态屏障,沼泽地里不断增加的水生植物紧紧锁住水分。十年间,若尔盖的主要湖泊花湖,面积扩大了两倍,水位提高了50多厘米,周边湿地、沼泽面积增加了公顷。
2.68万平方公里,是十年来*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的面积,这相当于4个多上海的面积。不断增长的生态绿线,锁住了*河流域更多的水土,平均每年减少3亿到5亿吨泥沙,十年下来可以填满约2.6万个“水立方”。壶口瀑布流淌的*河水,颜色也在这十年逐渐改变。*河沿线绿色在增加,我们的另一条母亲河长江,十年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改变?
这是年6月,上海附近的长江干流入海口,水质遥感监测还原出了水质状况,*色越重说明污染越重。这是年的同一天,同一角度,*色褪去,水质明显变好了。我们对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长江工业污染排放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找出了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近十年的排放量,形成了这样的走势曲线,年开始快速下降,如今排放量只有十年前的一成左右。
我们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示数据中,筛选出长江流域36座城市,化工企业十年的登记数据,21万条。对它们进行分析,提取了每一家化工厂的地理信息,还原到这张长江全流域图上,每一个点就是一家化工厂。我们选择化工厂集中的城市进行观察,江边3公里的化工厂,都有所减少。整个长江全流域,十年减少了四分之一。我们将另外一组企业数据,同样还原到长江流域图上,却发现,十年增加了近一倍,这每一个点就是一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安徽芜湖,变化最大,污水处理厂由3座增加到了8座。这一条条生长的线段,是芜湖市十年间不断延伸的污水管线,连起来有.67公里,比十年前增加了1.6倍,已覆盖全部城区。
我们用特殊拍摄视角,进入管道,观察污水的处理过程。经过处理,生活污水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它没有入江,而是来到这个湿地公园,让快速生长的水生植物,吸掉它剩下的污染物。3.5天后,水质已经达到了地表水四类标准,流进城市内河,稀释浓度后再入长江。如今,芜湖全市95.7%收集后的生活污水,实现了处理后排放。这样的改变在长江沿线36座城市都在上演。在这一减一增间,长江优质水断面连年上升,从年的86.2%上升到年的97.1%,基本实现了全流域水质优良。
水清了,鱼也回来了。科研人员跟踪研究了这十年来,长江鱼类的回归情况。在干流多个区域发现了曾经消失了的刀鲚、长江鲟、胭脂鱼等鱼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生态状况逆转的母亲河正在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永续发展
雾霾灰线的减退、江河绿线的增加,让碧水蓝天回来了。十年间,还有一条线,改变着我们的生态系统。
红树林,长在海水中的“海岸卫士”,被誉为“海洋绿肺”,也是珍稀濒危水禽的重要栖息地。我们通过高分卫星拍到的照片,进行大数据计算,还原了广西北部湾沿岸这片红树林十年的变化,年是个分水岭,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开始加速扩大,到现在扩大近一倍,红树林逐渐铺满了原本裸露的土地。这变化的背后,是一条条红线在发挥作用。
用红线保护起来的不仅仅是红树林,过去十年,红线圈起了一个个新增的自然保护地,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等5处国家公园圈了进来;14处世界地质公园、首批39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也圈了进来,如今,处自然保护地被一条条红线保护了起来。不断增加的红线,拦住了人们对自然的过度侵扰,还自然以空间。
太空中的卫星,记录了青海湖畔这场沙与水的“进退角逐”。从上世纪70年代起,“沙进水退”持续了近四十年,沙地将青海湖分离出了子湖。而从年起,这里的地表形态开始了“沙退水进”的大转折。如今,子湖又与大湖体连在了一起,地表已恢复为四十多年前的状态。
这十年,和谐共生不只有对人类透支自然的限制,更有人类保护自然的积极参与。浙江丽水,一条瓯江,顺着高山、沿着丘陵、绕着梯田与城市,一路奔向东海。借助卫星,我们对这里的生态系统进行持续观察,发现了这样的变化。这是年6月的云和下垟村,村子被梯田环绕,拉近距离再看,杂草丛生,田埂坍塌,大片梯田被撂荒。这是年6月,同样一块梯田,杂草消失了,田埂清晰了,整片梯田,生机勃勃。
我们转换一下视角,通过航拍扫描技术生成的三维模型,探寻它焕发生机的秘密。山泉水经过不断修复的80多条水渠,一层层流淌在梯田间,梯田里,鱼、螺、虫自由生长,鱼的粪便成了肥料,也滋养了梯田。穿过层层梯田的水就像经过一个大自然的净化器,依旧清澈。这样自然的循环,让梯田活了。
繁茂的植被在恢复,多样的物种在回归。瓯江源头,百山祖国家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曾经仅有三株的国宝百山祖冷杉,成功野外繁殖0余株,森林生态系统正在加速修复。源头活水注入瓯江中段的湿地公园,珍稀鸟类成为越冬常客,大批萤火虫在这里聚集栖息。瓯江岸边多处废弃矿山,在自然复绿和工程治理中重获新生。60多个一体化生态修复工程,散布在瓯江沿线,看似独立,实则互相作用,用自然的方式修复自然,一个生机勃勃、完整统一的生态系统,正在瓯江全流域加速形成。
十年间,中国大地上的一个个生态疮疤,一点点被抚平。曾经遍地滩涂、盐碱地的江苏盐城,筑起了万亩绿色屏障;有着百年开采历史的安徽马鞍山凹山露天铁矿,历经注水填坑,形成了一颗圆形的“蓝宝石”。如今,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十年间,发现并收录到《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物种12.8万个,比年上升近一倍。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大熊猫、藏羚羊野外种群增加明显,从“濒危”降为了“易危”,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增加到了多只,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只。
十年间,中国人用双手,种出了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非凡成就。十年种的树、植的草如果放到一起,可以填满整个东北三省。
今天的中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留下生态根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郑重声明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