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前社长和总编辑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邓小岚女士于3月22医院逝世,享年78岁。据了解,邓小岚是日前在马兰村接受采访时突然摔倒后入院的。
邓小岚年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她把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马兰村,18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2月,马兰村所在的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个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了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邓小岚的感人事迹由此再一次广为流传。
此前中国妇女报报道↓↓↓
马兰,早安!——邓小岚18年的音乐扶贫路
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与邓小岚(三排左二)及马兰花合唱团的孩子合影。受访者供图
2月21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演出归来,邓小岚(右)在城南庄镇八一小学迎接凯旋的马兰花合唱团。图为她和音乐辅导老师高玥。周丽婷/摄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宁静的村庄,沐浴着阳光,唱起这歌谣,铁贯山笑了。马兰,早安!天空蔚蓝,阳光洒着泉水欢畅。”
清冽冽的歌声,从马兰小区的一栋单元楼里飞出,飞过村庄,飞过山河,去向更远的地方。
一位老人,带着一群孩子,在清晨、在正午、在*昏放歌。
光阴在四季里流转,歌声在四季里生长。与山涧鸟儿的鸣唱相和,与风中树木的婆娑相汇,天地之间奏响一支瑰丽的交响曲。
她说:“我相信孩子们在音乐的陪伴下,会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他们的一生都会自强自信,生活得幸福快乐!”
她还说:“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没有忘记他们,被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
如磐的信念、深沉的情感,令她痴痴坚守,执着筑梦。18年来,她手中那支不曾有半点儿想放下的“音乐魔棒”,点化了贫瘠、寂寥的山,冰冻、静默的河,和闭塞、羞怯的山里娃长长的未来。
冬日暖阳下,站在胭脂河畔、铁贯山下,她望向山顶,笑着说:“我们这里的山上每年会开出各种各样的花,山杏、山桃、杜鹃,可美啦!你们一定要来!”
她,邓小岚,“马兰后人”,村里老少都亲热称呼的“邓老师”。
寻根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
——《题马兰烈士墓》
年夏,邓小岚和妹妹一起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祭奠马兰烈士。
山深路绕,七岔八岔,邓小岚向路边的一名农妇问路。
“这是麻棚村,再往前走就是马兰村了。”农妇指着说。
“认识陈守元吗?”
“认识啊!”
“那是我干爹。”
听闻,那农妇上下打量着邓小岚,突然惊喜地喊道:“你是小岚子吧?”
山高水长,离别51年竟然还有乡亲脱口叫出她的名字,邓小岚愣住了,泪水夺眶而出!
一个离“家”的游子,回到了*牵梦萦的故乡。
阜平县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抗日战争时期,我*我*在此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年秋季,日*疯狂“大扫荡”。“在一次反扫荡转移中,为了不拖累部队,母亲丁一岚独自留在一处山洞中,拿着两个手雷防身,饿了吃土地庙里放的供食,渴了喝岩石缝里滴出的泉水。十几天后‘扫荡’结束,母亲在城南庄附近一间荒废的破屋子里生下了我,后又把我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老乡家里。”
往事悠悠,父母在这里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干爹干娘倾尽所有喂养她的艰难时光,都铭刻进邓小岚的心里。“年我随父母离开阜平后,干爹还赶着毛驴车,走了两天两夜专门去看我。”
后来,父亲邓拓把与马兰浓浓的鱼水情镌刻进三枚印章,其中一枚“马兰后人”,留给被马兰老乡哺育过的邓小岚。
年清明节,退休的邓小岚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老人们再次回到马兰,为葬在胭脂河边的革命烈士扫墓。
那一天,恰逢村里的一群小学生也来扫墓。
“你们会唱歌吗?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问孩子们,孩子们羞怯地躲闪。
“《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会不会?国歌呢?”孩子们只是茫然地摇头。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邓小岚,“我本是随口一说,想和孩子们打个招呼,没想到却是这样的场面,顿时心里觉得特别凄凉,说不出的难受。”
“童年怎么能没有歌声?生活里没有歌声,该是多么苍白!”那一夜,尽管山里月光如洗,星空浩远,她却心绪不宁,辗转反侧。
“这是爸爸妈妈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我得做些什么。”回北京后,她做出决定,“我要回到村里,为缺失了歌声的孩子们带去音乐,让他们和音乐成为终身的朋友。”
播种
小杜鹃,小杜鹃,我们请你唱个歌;
快来呀,大家来呀,我们静听你的歌;
咕咕,咕咕,歌声使我们快乐!
——《小杜鹃》
邓小岚说,受父母的影响,她和弟弟妹妹们都热爱音乐。“小时候,妈妈会拿回一些歌片,我就跟着收音机学,也学唱妈妈唱的歌,‘春天里,百花香……’”她一边回忆,一边哼唱了出来。
中学毕业,她考进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并在大学音乐团拉了6年小提琴。
“音乐是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放弃,她就永远不会离开。”邓小岚说,动荡的年代、在异乡工作的岁月,都是音乐给予她力量,她深深地体悟到:“音乐,可以让粗粝的生活变得温柔静美。”
年的春天,藤萝花开的时候,邓小岚拎着行李箱再度回到了马兰村。
走进马兰小学,破旧的教室坐着十五六个孩子,“我来教你们唱歌好不好?”
孩子们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位“山外来客”。
“跟我学唱《小杜鹃》吧!”第一次,山村里有了歌声。
之后,邓小岚每次回到马兰村,会先到学校来。不管其他老师在上什么课,都会让出来给她上音乐课。她坚持正规的教学程序,先从五线谱开始教起,对孩子们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孩子们对音乐表现出的热情和天赋,让邓小岚决定教孩子们学乐器。于是,她自费买、到亲友处“化缘”,手风琴、小提琴、吉他、曼陀铃等各式乐器,如蚂蚁搬家一样被她手提肩背地运到了马兰。
有个调皮的男孩看见这些乐器,第一天说想学吉他,第二天又说要学电子琴,第三天又变了,想改学手风琴。邓小岚抚摸着这个可爱的男孩,告诉他“学什么都要坚持”。
10岁的白梓慧说:“邓老师走时,怕我们忘了学的歌曲,就让我们把小提琴、吉他啊带回家练习。”这个女孩格外珍爱那把小提琴,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动,每次拿放都小心翼翼。
白梓慧的妈妈苏文红是马兰小学的老师,最早和邓小岚认识,她说:“当初寻思着邓老师待不长,没想到一下子坚持了这么久。”
“我不想让她回北京,想让她一直在村子里住着,这样我就能天天跟她学拉小提琴。”白梓慧插话说。
18年里,邓小岚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到马兰。
从北京到马兰多公里,她早上8时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定州,再倒两班大巴到马兰村,每每日落西山时才能到达。即使现在全程通了高速,也需要多半天的功夫。
“邓老师,一重又一重的山,看不到村庄,您不觉得太遥远吗?有没有想过‘下次不来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问她。
“没有,看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我发现真像歌里写的‘山不转啊水在转,水不转啊云在转……’”回答着问话,邓小岚像孩子一样又欢唱起来。
山里的冬天,最难熬。以前住在老乡家,夜晚的温度零下十几摄氏度,邓小岚怕家里人担心,就常常谎报温度,实在冷得没法儿睡,她就用帽子、围巾把头和脸都箍住。
“您到底图什么?”记者问她。
“他们都听我指挥,我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玩儿!”拿着山里树枝做成的指挥棒,慈祥地看着跟她练歌的孩子,她如孩子王一样“宣示着自己的骄傲”。
常常一个人一出来就一个月,家里人总是很担心,劝她是不是停下来?邓小岚说:“我跑到70岁就回来。”近十年的时光倏忽过去,她“反悔”了,“我手脚挺好,不跑,没意思。还是教孩子们有意思。”“学聪明”的她告诉记者:“现在我不说跑到多大年龄了,跑不动就不跑了。”
就这样,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她不急不躁、不厌不烦地把音乐的种子一粒粒播撒在山石坚硬的太行山。经过时间的“孵化”,音乐在小山村生根发芽:课桌上粉笔画出了五线谱,山脚下、小河旁有了结伴练歌练琴的孩子……
11岁的席庆茹说:“我第一次见邓老师在‘音乐城堡’里。那里很漂亮,有古筝,有电子琴,墙上、楼梯栏杆上都是音符。从那时起,音乐的种子就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到了二年级的时候,我跟着邓老师学音乐,她教会我的第一首歌就是《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
幼师毕业的苏文霞也跟着邓小岚学习钢琴,现在成了邓小岚在村里的助手,帮着照看督促孩子们练歌练琴。7岁的女儿王钰文参加冬奥会开幕式演出回来,开心地对她说:“妈妈,我不仅要学小提琴,还要学大提琴、低音提琴。”集训时还哭鼻子的小姑娘仿佛一夜间长大,她用稚嫩的笔迹在纸上写出:“我以后要当一名默默(无闻)的老师,像邓老师一样。”
花开
马兰是我家,盛开着马兰花;
大山是我家,我是那山里娃;
马兰花儿多,美丽映在阳光下……
——《我爱马兰》
年,6个孩子组成的马兰小乐队成立了。孩子们住在很远的山沟里,但只要邓老师在,他们风雨无阻坚持来演出练习。
黑黑的小手有模有样地弹起吉他,纤细的手臂拉起了手风琴,顽皮的孩子在田野里亮开了嗓,流萤、飞瀑、白云,都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声、琴声和笑声。
年10月,邓小岚带着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木雕长廊前举办了小型音乐会。当孩子们唱起邓拓作词、邓小岚谱曲的《题马兰烈士墓》时,曾经在马兰战斗过的耄耋老人们老泪纵横。
为了让孩子们看见更大的世界,邓小岚带着马兰村小乐队参加了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参加了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和央视的《我要上春晚》节目,还到上海、湖南、浙江电视台录制节目。
马兰的孩子们不仅喜欢弹唱《小放牛》《山楂树》,也喜欢弹唱《欢乐颂》《雪绒花》,更喜欢弹唱把家乡和他们写进去的“马兰村歌”,《美丽的家园》《心愿》《马兰童谣》……在美妙歌词旋律的浸润里,孩子们和邓小岚一起爱着家乡,恋着家乡,憧憬着家乡。
“音乐就像一个大大的灯泡,照进镜子里,又反射出欢乐。”
“音乐像鸽子一样,托起你飞向天空。”
“音乐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近、变平等了。”
“音乐让孩子们更乐观、更自信、更美丽了。”
“音乐,是可以开智的!”
孩子们说,家长们说,邓小岚说,认识马兰村孩子们的山外人说。
这些年里,马兰小乐队的成员像山上的花儿开了一季又一季,前后有多人跟着邓小岚练歌练琴,已经有20多个孩子相继走进大学校园,其中3人考取了音乐相关专业,其他的学习经济、电子、会计、园林等。“好几个到大学后都参加了学校里的文艺社团,都是文艺积极分子。”他们唱着歌、弹着琴弦奔向自己的理想,邓小岚很欣慰。
春节是大小孩子们放假的日子,每年一过初六,邓小岚就要回村。新老队员聚在一起,他们击鼓传花,唱歌弹琴。记者采访时,见到了已经考上河北体育学院的梁一,他给小弟弟小妹妹们伴奏,一起复习唱歌。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唤醒另一个灵*。”女儿刘明明评价母亲,“她用音乐给予了孩子们生命中不一样的色彩。”
年的春节,革命老区阜平县山欢水笑。44名城南庄的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两度登上冬奥会的舞台,用希腊语两度唱响《奥林匹克颂》,溪谷、山岳、海洋、橄榄枝,孩子们用纯净的眼神、空灵的声音传递友谊与和平,也诉说中国的山乡巨变。
这其中有马兰小乐队的8名孩子。
坐在“鸟巢”看台上的邓小岚,迎接孩子们凯旋的邓小岚,由衷地赞叹:“我们的孩子,从太行深处的山村,走到了北京冬奥会这个国际舞台,真了不起!”
太行烂漫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清晨的花朵永远的童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
过去的马兰,交通闭塞,人均耕地不到半亩,老百姓看天吃饭,在石头缝里打牙祭。
邓小岚回忆:“路坑坑洼洼,散落在山沟里的人家住着裂缝的*泥墙房子,看着很心酸。”
年驻村后,邓小岚号召弟弟妹妹捐款4万元,先把破旧的4间小学教室翻盖成了7间校舍;在村口立起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纪念60年前被日寇杀害的19名马兰村乡亲;接着,又协调资源让小学生吃上免费营养午餐;帮助村里修路、改造旱厕……
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顶风冒雪来到阜平县,在这里向全国人民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马兰的脱贫致富,路在何方?
马兰村*支部书记孙志胜说:“邓老师可惦记村里了,一直在想办法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村子里的发展,我们要听听邓老师的意见,一起谋划。”
集思广益,马兰村定下了发展的新“基调”——打造出一个红色马兰、音乐马兰、生态马兰。
年8月,草木葳蕤,邓小岚发起的“马兰儿童音乐节”在村外的山谷里精彩启幕。
邓小岚带记者看第一届音乐节举办的旧址,回忆起8年前的“盛况”依然激动:“7种颜色制作出一条舞台横幅——‘马兰儿童音乐节’。孩子们和将*后代合唱团、清华艺术团乐队等20多个团体轮番演出,歌声、琴声、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你看,这块平整出来的地方,很适合唱《小放牛》,可以让孩子们从那边牵一头牛走上来,自然的、原生态的,多好玩儿!”邓小岚开心地设想。
在筹备这次演出时,在现场的邓小岚被一辆电动车砸倒,腿骨裂。医院的病床上,她遥控指挥舞台的搭建、布置。本来放假的孙女准备来村里小住,可儿子迟迟得不到她的准信儿,儿子要求视频,她谎说电脑坏了。半个月后,70岁的她架着双拐又回到村里,带着孩子们继续排练。
年10月,在马兰村学校旁的山坡上,一座三层小楼“拔地而起”。房间里,花草、乐器和五线谱的装饰相映成趣,成为孩子们最爱的乐园。“孩子们喜欢童话小楼,我就给他们建个小城堡。”像宠溺孙儿的老祖母,邓小岚自筹资金、亲自设计。
“我想用音乐铺路,把我们村的旅游做起来,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来到马兰。”邓小岚说。
年10月,又一艺术建筑在马兰村外的山谷里“亮相”。这是一座建在胭脂河边的“月亮舞台”。
8年前萌生的“梦想”终于成真。邓小岚站在“月亮舞台”前,向记者描摹着美轮美奂的一幕:“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孩子们在台上唱歌,人们在山坡上、山坡下观看,多美啊!”
“马兰儿童音乐节”至今已举办了四届。“今年就能在这里举办音乐节了!”邓小岚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她给“月亮舞台”的设计师刘阳捎话:“我们的‘月亮’要升起来了,让全世界看到它的光芒!”
“理想主义的花,终将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
如今的马兰,绿水青山,风景如画。山上,核桃、板栗一片又一片;地上,蘑菇大棚一个又一个;村里的男人女人都有了新工作;易地扶贫搬迁,让更多的村民住进了带电梯的新楼房。邓小岚亲历、见证、参与了“家乡”的蝶变。
采访结束时已是深夜,记者请邓小岚唱一首最想唱的歌,她不假思索地唱起了《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
甜美的声音,轻柔的旋律,穿过黝黑的山谷飞向星空,飞向黎明,融汇到宏大的时代发展序曲中。
马兰,早安!春天来了,太行烂漫……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周丽婷
编辑/刘斌
审签/乔虹
监制/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