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SMESME科技故事
人工食用色素向来饱受非议,提到加工食品,人们难免质疑色素问题。于是出现一些餐厅打着“拒绝人造色素”的口号,一律采用天然色素给食物染色,博得食客们的好感。
从直观体验出发,天然色素来自于自然生物,理应要比合成色素更安全吧?但如果了解到某些天然色素可能来源于压碎虫子的尸体、带有*素的微生物,用难以想象的恶心手段制成,反而会引起更多反感。
人们对于美食的鉴定标准无非就是色、香、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总是能吸引无数食客。食物色彩缤纷诱人,满足人们吃东西时的感官体验,令人食欲大增。
于是人们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让人沉沦于自家生产的食品,以获取更大的利润。拒绝色素反而成了不识趣的异类。
你看色泽鲜艳的与颜色暗淡的同款食物,相信不少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添加了食用色素(左)与未添加色素(右)的红薯干,相信左边更能激发食欲
由于天然色素着色稳定性不佳,制作成本也高,人们研发出染色性能更优越的人造色素的,食物的世界才变得缤纷绚烂。
但有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人造食用色素会引起儿童多动症。年,一位美国儿科过敏学家本杰明费因戈德首先提出了这个理论,人群中对于人造色素的恐惧开始蔓延。
据此,欧盟食品安全局和美国FDA都做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合成色素并不会导致儿童多动症,但基于安全起见还是禁止了几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商家在食品中添加不合规人造色素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才是人们担忧人造色素的根源。
年,浙江报道食品工厂用“工业橙”染剂染色卤制品,用“碱性品绿”染色制成“*海带”;年上海某超市被报道,多年销售违规用柠檬*制作的“染色馒头”。最臭名昭著的还数用苏丹红染色的红心鸭蛋、肉灌肠制品。
被苏丹红染色的红心鸭蛋,曾经让全国人民恐慌
食品离人们的生活那么近,于是危险也离人们很近。食品安全问题岌岌可危,而各国也因此增强了对人工色素的使用约束。
目前,在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下,美国只允许食物中使用7种人工色素,我国可应用于食物中的色素也只有11种,但人们还是下意识地对人造色素惶恐不安。这就引发已经走在工业化前头的人们,回过头追崇古老、安全性理应更强的天然色素。
但是如果食物完全采用天然色素的话,人们又会真的安心吗?当人们满怀希望地拥抱天然色素,某著名国际连锁咖啡店曾经为了减少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改用天然安全的红色素制造草莓冷饮和甜点。
然而,此举又遭到强烈抗议,一些客人声称咖啡店添加了用虫子尸体制成的色素。
作为著名的连锁品牌咖啡店,这可不是什么食品安全丑闻,因为他们是光明正大地在饮料中添加虫子色素的。胭脂虫无辜成为众矢之的,但它实际上也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功臣。
胭脂虫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蚧壳虫,全世界有多种蚧壳虫,大多数是人类社会中的害虫。但唯独胭脂虫大受欢迎,原因就是雌性胭脂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胭脂红酸。
这种物质安全无*,极其适合染色,于是胭脂虫成了一种重要的天然红色素来源。古代墨西哥人很早就从胭脂虫中提取色素,用来染色、作画。
18世纪时,英国曾在殖民地澳大利亚大规模养殖胭脂虫,特地种植了大片胭脂虫爱吃的仙人掌,结果胭脂虫产业没能发展起来,反而造成了仙人掌泛滥的灾难。
仙人掌上的胭脂虫
如今胭脂虫红已经广泛在我们常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还有使用的化妆品中使用。
人们提取胭脂红酸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通常将7万只胭脂虫粉碎,研磨制浆,这样就才能提取一磅(约克)的深红色染料。因此胭脂虫红价格也不菲。
而咖啡店应用胭脂虫红本该是无可厚非的事,怎么又会遭到反对呢?
“昆虫尸体”制成的饮品引发恶心反感另当别论,抵制者主要是一些素食组织。他们认为咖啡店欺骗消费者,添加了用昆虫色素制成的饮料,其实是让他们无意中吃了荤。后来咖啡店只好换下胭脂虫红,改用茄红素代替。
胭脂虫,被迫开荤的“罪魁祸首”
另外,也有些人了解天然红色素的来源后,始终耿耿于怀自己昂贵的口红中竟然添加了昆虫的分泌物。而抹口红时,也许感到唇间昆虫蠕动的恶心错觉。
想到这一点,这时打着天然色素旗号的美妆产品,也许未必就比化学合成的色素更让人有好感。
其实早在公元前年,人类就深谙食物色素应用的道理,当时古埃及人已经学会提取一些可食性的植物色素,用来改善食物和酒的颜色。
他们从藏红花中提取红色素、从胡萝卜中提取呈鲜橙色的类胡萝卜素、从万寿菊或姜*中提取*色素……还有一种从蝶豆花中提取的花青素,能神奇地调配出色彩缤纷的变色饮料。
花青素有一个有趣的特点——会随着酸碱性质而变色。在酸性条件下,花青素呈现红色,中性时转变为紫色和蓝色,而在碱性条件下又会变为绿色和*色。这种变色特性让花青素调制的食物或饮料十分吸引人,同时也闹出了一些笑话。
比如紫薯中的紫色就来源于花青素,当它作为早餐和鸡蛋相遇时,可能就会出现鸡蛋变绿的怪象。紫薯中的花青素碰到弱碱性的蛋白,碱性增强,也就变成了绿色。这时可别把鸡蛋误会成坏蛋了。
有人利用花青素的特性制作出奇葩鸡蛋料理
后来,色素的来源不再仅限于植物,人们发现从动物、微生物中也能提取出食用色素。
红曲菌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微生物资源,它广为人知的用途是作为酿酒工艺中的发酵剂。但除此之外,它还是天然的红色素染剂,南方在做腐乳、肉制品时就常使用到红曲色素来染色。
虽然在人们的食物列表中,蓝色染色的食物并不太受欢迎,但蓝色的饮料并不匮乏。一种蛋白质含量十分丰富的蓝藻微生物,螺旋藻,就是紫色和蓝色色素的常见来源。
螺旋藻因为营养成分高而饱含美誉,但这却掩盖不了它含有*素的事实。海洋里的生物难以避免受到海洋污染的侵扰,螺旋藻也存在重金属超标的严重问题。抽样调查发现,样品中的螺旋藻普遍重金属铅和硌含量都超标。
一杯用螺旋藻色素调出的饮品
这样看来,天然色素未必就是绝对安全的,*性不仅存在于合成色素中,天然色素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直到19世纪中叶,用于化妆品、纺织品、药品和食品中的染色剂都是天然的动植物或矿物质。
年,英国化学家威廉帕金最早合成了一种叫苯胺紫的合成色素。在此之前,人们使用的都是一种叫骨螺紫的天然色素。从地中海旁的一种海螺身上提取其分泌的淡*色粘液,暴晒等工序处理后转变成鲜艳的紫色。
合成色素的制备对当时的人来说,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人们发现,相对于天然色素而言,合成色素的化学性质更加稳定,染色性能也就更好。
更重要的一点是,批量制作合成色素要比天然色素便宜多了,这正中利益至上的商家下怀。于是合成色素的使用逐渐成为染色剂选择的主流。
起初化学和食品安全技术仍然十分原始,人们无法辨别出合成色素究竟是否安全。当时接连出现骇人听闻的食品染色造成的死亡事故,人们曾使用剧*的红铅给糖果染上红色、用亚砷酸铜给用过的茶叶重新着色……
19世纪的英国一度爆发了一场人中*的食品安全事故,而事故的原因是人们食用了具有*性的食品着色剂,锭剂。
到后来,分析化学发展起来,人们也能鉴定出大部分合成色素的安全情况。然而法制的不完善,却让一些不法商家钻空子,偷梁换柱改用便宜而安全性低的食品添加剂。
人类的无知和坏,共同铸就了合成色素的坏名声。而随着人们认知的加深,从最初多达多种食用色素中逐渐淘汰了存在安全问题的种类,如今我国规定可以用于食品中的色素只有67种,其中11种是合成色素,56种是天然色素。
无论是天然色素还是合成色素,其本身而言未必都是无*的,抛开剂量谈*性就是耍流氓。而显然天然色素致*的范围更易于让人接受,无论哪种色素,在如今的食品安全规定中,必定是按照安全的用量标准提供给消费者的。
而人类在上百年的食品工业发展中,已经以付诸生命的形式完成了艰难试错,也应该相信,如今的食用色素安全性也是经过科学实验验证的。
成黎.天然食用色素的特性﹑应用、安全性评价及安全控制[J].食品科学,,33(23):-.
王统一,樊静,赵兵.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C]//全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技术展示会.8.
PeggyTrowbridgeFilippone.FoodColoringHistory.TheSpruceEats,.10.04.
AndyKryza.Bugs,butt,andotherweirdfoodadditivesyouveprobablyeatentoday.Thrillist,.12.30.
GwenPearson.YouKnowWhatMakesGreatFoodColoring?Bugs.Wired,9.10.15.
原标题:《吃下来自虫子、霉菌的天然色素,真的就比吃人工色素更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