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流年红颜胭脂的历史渊源
TUhjnbcbe - 2024/7/13 16:25:00

我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为了追求这一抹惊心动魄的红可谓煞费苦心几千年,无论是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广泛应用。流年演变,可以说“红”几乎成了女性的专用色彩,所以有“红颜”、“红袖”、“红粉”甚至“红杏”等等词专指女性!

胭脂红

红,按颜色深浅可以分为:绛、赤、朱、丹、红等,按原料不同分:赭、丹、茜等!

红,最早指粉红,红白混合之色,《论语》中道“红紫不以为亵服”,儒家学说要求人们不能用浅红或紫色等不纯正之色做便装,孔夫子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伤风化的。到了汉代中原人们普遍喜爱红色,老百姓就没有学者、官员那么严谨刻板,“红”逐步泛指各种深浅不同的红色了,包括了绛、赤、朱、丹、茜等各种深浅层次的红!

茜古人也曾用“茜”表示大红,源于茜草这种染料,胭脂就是茜草中的一种红蓝花制作的!《史记》中道“若千亩卮茜------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看来在当时家有良田种茜草就可能成为一等一的大富豪啊。那么让我们来扒拉扒拉历史上“胭脂”的那点事儿!

红蓝花

第一种说法:五代时,后唐学者马缟在《中华古今注》里说:胭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支”。马缟曾任国子监太学博士,相当于现在的一级大学教授,若理论成立,那么胭脂至少已经存在了三千年。

第二种说法:胭脂产于中国西北部地区的焉支山,按今天的地图显示位于如今的甘肃省,《五代诗话·稗bai史汇编》有记载:“北方有焉支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

中原女子使用胭脂的历史,即便是不能严谨地追溯到商纣,至少早于秦汉!《韩非子·显学》:“脂泽粉黛”就是指胭脂、香膏、铅粉和眉笔!由此可见胭脂的发明不会晚于战国!

《弈棋仕女图》局部一《弈棋仕女图》局部二

隋唐时期红妆千变万化,流行“桃花妆”,画作出土时色彩鲜艳,正在下棋的贵妇,仪态典雅、风姿绰约、风韵十足!,当然,若依今天的妆容审美来看,略显浮夸!

石榴原产地西域,汉代时移土中原双花石榴

石榴香甜多汁,喻多子多福,深受人们喜爱,花朵赤红如火,灼灼如霞,古人虽不能直接用石榴花做衣服,但织染出与它颜色相同的丝绸布匹,以此布匹制作的衣裙自然叫做“石榴裙”,后来成了佳人的代称!南北朝时,诗人何思澄《南苑逢美人》中有句“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李白的“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

唐《弈棋仕女图》局部

“点绛唇”,一个多么美好的字词,唐人女子敢于追求美、表现美,所以在涂胭脂、着红裙之外,还普遍使用“口红”,在当时称“口脂”——口红的鼻祖!“口脂”与胭脂类似,色彩更鲜艳饱和,据说唐玄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专门辟一个花园来种植各种制作胭脂的植物,其中用来做口脂的花草就有二十多种!

《弈棋仕女图》中的婢女形象,点口脂的

唐时口脂以红色为主,所以就有了“樱桃小口一点点”的说法,白居易则夸自家的歌妓樊素和小蛮“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从画作上来看这种点唇法同样是难以符合今天的审美标准,甚至有些滑稽!

清光绪雕花象牙桶小口大腹银罂瓶(模样)

唐代宫廷习俗,皇帝会在腊月颁赐口脂面药给大臣,但不是见者有份,通常是赏赐给亲信或守疆将士。刘禹锡“膏凝雪莹,合液腾芳”,有晶莹剔透,香气扑鼻之意。杜甫,年纪轻轻就在朝廷任官,但一直不受重用,在四十多岁时,他终于也收到了皇帝送给他的口脂,于是有诗句:“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皇恩浩荡、由九霄之外下凡而来的,雕花的象牙桶与银子做的小口大腹瓶子,容器奢华至极,可见大唐的富贵气象!

古风唇纸

民间“口脂”是涂在纸片上的,以唇相抿,这类口红到民国时期仍在使用,管状口红年才由美国制造商推出!如今的口红颜色丰富多彩,啥------“斩男色”“后妈色”,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开放且多元化的美好时代,像大唐时代的人们一样自由地追求美、表现美,或许今人的审美千年之后同样会使得后人眉头紧蹙吧!

现代口红的各种奇葩色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O(∩_∩)O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流年红颜胭脂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