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是一年的最终章前的序曲
冬天真正的来到了
南汤圆北水饺
东西羊汤
?
冬至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太阳*经达度时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易经》六十四卦中“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
冬至日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俗谚“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古时冬至节气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冬至节以往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所以又俗称“亚岁”。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意指冬至的礼俗如同过新年春节一样隆重。
冷冬暖冬,“冬至”说了算不算?
咱们的祖先早有定论,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
中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开始数九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已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数九多用九九消寒图,日填一画,画满春来。
明天冬至,一起涂消寒图数九吧!
画铜钱
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民谚
根据每天不同的天气情况,在图上画相应位置的铜钱,全部画完,春天就来了。
染素梅
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傍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帝京岁时纪胜》消寒图
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寒天」的八十一天。每天用颜色染上梅花的一朵花瓣,涂完九朵梅花,就出「九」了。
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明·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
此诗人自注云:
「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美人梳妆时用胭脂点染梅图,八十一天后,素梅化红杏,春意喧闹,颇有雅趣。
描书法
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曰九九消寒图。
——《清稗类钞?时令类》
繁体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笔画描一笔,这句话都描完时,垂柳青青,春风凉爽,春回大地。
也可根据天气情况按不同的颜色描,晴为红,阴为黑,雨为蓝,风为*,落雪则白。全部涂完色彩斑斓,记录着冬去春来的过程。
类似的诗句还有: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前春幽挟草巷重茵
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
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鹿和云生活书院
部分图片内容来源网络
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北京
本期看点
冬天来了怎知道,六个节气见分晓。
什么时候吃饺子,什么时候戴手套?
谁提前实现了无烟供暖?
谁引领了古代的皮草风潮?
又是谁代言了老北京的雪地靴?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