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百年越剧发展之快,流传之广,柔美的唱腔与唯美的表演风格,使演员在舞台上显现出艳丽夺目、眉目传情、惟妙惟肖之神韵,已深深受到全国大批观众的喜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越剧的化妆,柔情似水之美,也在中国戏曲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人们对越剧的直观认识:柔、美。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化妆造型的专业工作者,至今仍然活跃在越剧舞台创作中的化妆师。我热爱越剧事业,也非常了解喜爱越剧的人们,她们的希望与想法。有很多越剧爱好者,来咨询我关于越剧舞台化妆造型方面的问题,是否有教学越剧舞台化妆类的书籍以及光碟等等。我也接触到,有很多戏迷朋友,不厌其烦地在追逐着自己喜爱的越剧演员与喜爱的剧目之外,也蠢蠢欲动尝试着能上舞台体验一把。她们有着一股强烈的愿望,了解与学习越剧舞台化妆。我很希望能把我所掌握的化妆技能,奉献给热爱戏曲舞台、热爱越剧的朋友。戏曲舞台化妆的发展经历第二章王玲英戏曲化妆造型
舞台化妆的发展已经过了漫长的改革历程。它的起源与原始歌舞和古代宗教仪式有着密切关系。而在远古时期,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戏剧史,都有着使用面具脸谱等传统的化妆方法与经历。古希腊在容纳万众的露天剧场中,只有表情夸张的面具与夸张的服饰来体现,才能让观众看清楚。02PART油彩化妆的缘由早期人物定妆剧照
左起徐玉兰、袁雪芬、陈少春
油彩化妆则是舞台化妆的基本技法。德国演员卡尔·波登最早在年就开始试制油脂性化妆颜料。直到40年后,化妆油彩才流行于戏剧界。
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对化妆又提出了新的任务:要以塑造性格化特征的角色形象造型。
随之,中国的话剧、歌剧、舞剧等不同剧种,也在化妆艺术上,接受了外来的影响而跟进,迅速发展了起来。并且根据不同的剧种、剧目和导演的要求,以不同的舞台化妆手法和样式,产生出不同人物个性的舞台人物形象。
年,吕瑞英在《孟丽君》中扮演孟丽君而我们越剧的化妆从发展初期至今,也可算是紧跟时代步伐,随着潮流的发展不断变化与更新。当年小歌班初期,男班艺人演女角,搽胭脂和"燥粉"(干铅粉),两颊用红蛋壳或红纸舔湿搽腮红,用镬灰(锅底灰)画眉毛。演出古装戏又仿效了绍剧,用水粉化妆法,白粉底红胭脂,用墨膏描眉眼,这种传统的水粉化妆法,一直袭用到4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新越剧"的发展,越剧前辈们学习了话剧、电影的化妆法,才改用油彩进行化妆的。
02PART改革后的越剧化妆改革后的越剧化妆,底色由白色改为嫩肉色或肉色油彩,脸部也不再是满腮红,要根据演员颧骨高低,脸型不同,而要起到改善脸型作用的涂法。鼻梁改为棕色晕染出轮廓,眉眼的黑色里都有隐藏着红色、红棕色柔和相间。这是戏曲舞台化妆突出鲜亮的特色化妆笔法,至今仍保持着。嘴唇勾出唇形轮廓,再涂上红色油彩。
那个时期的越剧化妆,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即采用了传统水粉鲜亮的色彩又吸收了电影、话剧柔和自然的长处,以色彩明快柔和、线条清新、五官分明、既生活又有艺术夸张的特色,给人以柔媚抒情的美感。
越剧《小忽雷》
范瑞娟扮演梁厚本,傅全香扮演郑盈盈
03PART越剧的发饰与头饰早期越剧人物造型
左起袁雪芬、马樟花、许彩金
发式与头饰品也是从最早从男班艺人解开自己头上的辫子梳成发髻,插朵花的简单造型开始,逐步改进发展。演出古装戏,用小玻璃管串成排须,装饰发髻,在发髻上用顶花来装饰。之后,又学习了京剧的包头。
原西安越剧团团长、著名小生演员高剑琳(右)
40年代初开始用自己的头发梳成古装头,把头面饰件按所需,结合使用点缀。随后,演员们在改革服装的同时,纷纷改革头饰与妆面,她们在古代生活中寻找源泉,向古装仕女画中寻找依据,利用自身长长的辫子,前额美丽自然的刘海,耳旁薄薄的鬓发,开始创造越剧旦角中特有的古装发式与头饰。头饰改繁为简,改华丽为清丽,头上以戴珠凤为主,装饰花不多,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