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热度尚未消退,双十二已经再起烽烟,各大电商平台为了抢占市场开启了价格PK战。拼多多可谓是其中“翘楚”,许多产品几块钱就能包邮送到家,虽然其中鱼龙混杂、质量参差,却依旧凭借其超低的价格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前来“试水”。但从今年双十一开始,拼多多似乎开始显得力不从心,所谓“百亿补贴”的低价频频被聚划算打破,引以为傲的价格竞争力不仅不再是优势,俨然成为了劣势。
这一危险的势头持续到此次双十二仍未改观,大牌商品价格依旧在聚划算上大面积低于拼多多,Olay超A眼霜聚划算要比拼多多整整低了块,植村秀大师眼影盘差价更是高达元,还有便宜了72.5元的贝玲妃胭脂水、比拼多多便宜了块的索尼65英寸4K电视……
不仅仅是彩妆电子这类商品,像智利车厘子这样的高端水果拼多多价格也不敌聚划算,JJJ级智利车厘子,拼多多每斤比聚划算整整高出29.1元。不难发现,拼多多的危机远比想象的更严重,曾经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份额,拼多多以低价开荒,同时损失掉了质量口碑,而如今价格王牌却被聚划算碾压,使本就口碑堪忧难得大牌认同的拼多多处境更加艰难。
聚划算拼多多质量和低价,真的不可兼得?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似乎一直以来人们心中都默认了一件事,那就是“便宜没好货”,拼多多前期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占领低端市场,正是对这一心理的反向运用,让消费者即使卖到了质量堪忧的产品,依旧会因为价格低廉而选择接受,“毕竟这么便宜,也就不要求什么了”成为拼多多消费人群的主要心理,拼多多的市场也就此打开。
而聚划算的出现却打破了拼多多精心营造的心理“骗局”,在与大牌保持官方合作,保障商品质量的同时,做到了更低的价格,可谓是结结实实打脸了拼多多。便宜也可以有好货带给了消费者巨大的惊喜,自然将更多的购买力导向聚划算,拼多多也因此陷入了困局。
1
●
口碑堪忧,低价策略难长久
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1、平台口碑差,大牌不愿加入,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拼多多一直以来低价劣质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去年开始,包括茅台、特斯拉、苹果公司等一众大牌也纷纷发布官方声明与拼多多撇清关系,拼多多想要保证平台商品质量无法通过官方渠道,自然导致鱼龙混杂。;
2、平台补贴成本高,企业实力不及其它友商平台,低价难以持续。平台补贴带动消费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平台出资补贴给消费者,使得商家在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获得更低的销售价格,而这一操作需要雄厚的企业实力作为基础,拼多多作为电商赛道中的“年轻人”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3、消费人群中多有“羊毛*”,消费者粘性差,平台数据缺乏长效性。正如诸多受访者说的那样,“有大折扣就用拼多多,不然还是用淘宝。”可见拼多多虽然用低价吸引了部分消费者,却没有持续性,无法获得稳定的数据。
由此不难发现,其实拼多多陷入当今困境是必然的,想要脱困就必须提高平台的整体口碑和信誉,除了提高产品质量,更需要完善售后体制。而在这些方面,聚划算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2
●
品质优先,不是只有拼多多可以补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聚划算的策略某种程度上来说正好可以解决拼多多的困境。首先,聚划算凭借多年积攒下来的口碑,成功拿下大牌官方授权,前文和拼多多撇清关系的大牌在聚划算都设有官方旗舰店,品质的保障自然能赢得更多消费者信赖;其次,聚划算背靠阿里,企业实力之雄厚自不必多言,正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更大的补贴力度,自然会有更低的价格;最后,聚划算的消费人群覆盖面更广,消费者已经形成了长效的消费习惯,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当我们一想到网购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平台是哪个呢?没错,手机淘宝,如此牢固的用户粘性,正是拼多多当下最需要的。
行文至此,想必诸位也已经看出,此次双十二拼多多败给聚划算乃大势所趋,丢掉了价格这张王牌,拼多多想要转型破局显得更加困难,低价“翻车”也昭示着拼多多需要找寻新的出路。
尊重市场规律,质量和价格必须兼顾其实从原理上来说,拼多多的问题主要出在了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清,线上平台作为当下消费新的出口,虽然是全新的消费形态却并未脱离市场的“价值—价格”规律。拼多多的野蛮低价开荒,实则违背了这一基本常识。商品的价格来自价值,价值来自质量,若为了低价而放弃了质量,终究会被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消费者所抛弃。
聚划算就很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虽然低价却没有降低品质,此次双十二更是如此,低价集中在LV、OLAY、索尼等等这些大牌,既满足了更高的消费需求,又创造了低价盛典,各个层次的消费者都被牢牢吸引,不可谓不高明。
综上所述,拼多多的此次困境来源于后继乏力的补贴,使得价格无法再成为质量的挡箭牌,曾经消费者或许愿意为了价格牺牲掉一些品质。而如今消费者面对聚划算,一个品质更高和价格更低的“老牌”平台,自然会纷纷倒向聚划算。一直依赖低价的拼多多始终缺少真正能站得住脚的核心竞争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