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作对之每周一联
收稿:江中月
本期评委:张颖
图文制作:林看云
●扫码入群全心作对
全心作对
每周一联第11期:昨夜风雨
优秀:
3.王乃谦
阶前红瘦,窗外绿肥,酩酊忘情间,自常吟子美草堂,放翁铁马;
花落林端,诗成雨后,徘徊留迹处,犹记取一帘夏梦,半壁秋声。
评:上联化用前人典故,颇见作者情怀。下联写所见所闻所思,亦能切合题旨。自对运用纯熟,句式安排也漂亮。
4.海之恋
檐花坠地,池柳横空,多少闲情随梦去;
竹露侵衣,林泉溅泪,几重幽韵与身同。
评:联语跳宕有致,对仗好看,动词用的很精到。但只是停留于记事,立意上少了些言外之旨,可再酌。
17.如如
夜半雨惊乡国梦;
秋深风冷旅人心。
评:此联虽简,但有所寄托,故佳。
18.李艳丽
瘦红肥绿,苔衔几抹胭脂色;
洗梦清颜,蕉展半笺锦绣心。
评:对仗工巧,词雅境幽。立意上若能再见用心,就更好了。
42.董振亮邯郸
闻讯添忧,虽有风来消暑热;
对屏无语,但祈雨住止心惊。
评:全联起转自如,是写昨夜风雨,也是写作者关心,是谓联中有我。
简评:
本期联旨是“昨夜风雨”,可供生发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作者可以阐述自己对“风雨”的认知和思考,来表达对风雨、对世事的感与悟,或可见达观,或可见襟抱。为联之要,在于“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所寄托的感情、所寄寓的愿望,或者,反映一种人生态度,揭示一个生活哲理,营造一份生活情趣,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作者的人文思想。本期优秀联作,在立意和语言上都有让人蓦然心动的地方,略作点评,与诸君共赏,以期共同研习提高。还有部分联友的作品或失于直白,未见升华,或堆砌词句,生涩不谐,需要今后多加练习。祝大家日有所进。
成联全部作品
1.京廊人家
电闪雷鸣风撼树;
冰雹雨点水生烟。
2.王桂芝
闪电为弦雷鼓瑟;
疾风伴舞雨欢歌。
5.杨兴满
半夜微风爽;
五更细雨凉。
6.郑志刚
闪电斜劈,雨落河池蛙鼓掌;
狂风劲扫,雷撕夜幕柳弯腰。
7.杨焕荣
晨起推窗,但见芭蕉垂泪;
宵眠倚榻,尝闻霹雳连声。
8.燕树志
日没云接夜幕临,农夫将入梦;
雷呜电闪甘霖降,稼穑保丰收。
9.傅士文
昨夜无眠,雨拍心房风搅梦;
今晨有叹,花消面色草丢*。
10.李德群
夜雨发威风助阵;
长街看海路难行。
11.更云
阶前风雨恁分心,昨夜低檐乱唱;
云外河川曾入梦,今朝大水横闻。
12.周俊
电闪雷鸣惊梦醒;
风吹雨落洒窗流。
13.石圣茂
午夜风狂雷雨至;
晨时日丽彩霞飞。
14.草木本心
偷折数枝,也有落红,香径苍苔莺细语;
缓寻晴色,更兼新绿,闲庭华露叶窥生。
15.胡东华
惊梦雷声滚滚潇潇雨;
鸣晨水雾濛濛阵阵风。
16.马耀发
浅夜风来,窗前竹影婆娑舞;
深宵雨至,树上蝉声次第休。
20.静园飞雪
风携急雨兰窗透;
夜入深更竹榻空。
21、陈玉如
催云遮月,敲窗打叶惊酣梦;
遗露滋禾,润草描花洗燥尘。
22.赵金贵
闪电划空雷扰梦;
疾风暴雨地惊心。
23.如是观
瓦漏偏逢瓢泼雨;
梁歪正遇地卷风。
24.盈盈
夜冷杯残灯影暗;
风轻雨细玉人孤。
25.徐晓龙
狂风撼树,大雨顷盆,疑是龙王震怒;
霹雳凌空,长天曳火,分明电母发威。
评:狂风,偏正;霹雳,联合。
26田野牧歌
入夜雨师除夏伏;
来朝风伯送秋凉。
27.子牙情
檐燕惊雷,蜂蝶怎堪连夜雨,
塘莲戏水,梨棠方笑到明风。
28.张志敏
落雨濡笺,斜打轩窗惊夏梦;
飞花入砚,横侵玉簟送秋凉。
29.孙秀菊
暴雨扶窗惊夜梦;
狂风入室扰鼾声。
30.雪静道人
惊醒方晓锦花重;
浓睡未消残酒香。
31.杨淑英
幽梦谁惊,耳里狂风掀屋瓦;
惨容它造,眼前骤雨毁庭花。
32.梅骨禅心
风雨无常,自然谁可深谙道;
山川有异,但使天灾莫及人。
评:谁可、天灾,对仗不工。
33.马永平
夜雨敲窗惊晓梦;
晨荷坠泪忆残香。
34.张玉波
夜雨倾盆,盖地铺天,滚滚袭来惊浅梦;
清风解暑,登堂入室,徐徐吹送沁幽心。
35美丽邯郸
贝叶为谁,每思生死惊残梦;
烟花何意,独惮豪雄壮浩歌。
36.郎红文河北廊坊
昨夜狂风翻捲幔;
深更骤雨急敲窗。
38.齐香沧州
客宿乡村
夜里惊雷闻雨落;
风中乱叶伴花残。
40.马迎利(雄县)
昨夜风雷入梦;
今晨竹柳添愁。
41.白江涛廊坊
夜雨飞尘净;
晨风落叶漂。
43.刘立权深泽
三更不过雷击木;
梦里依稀娘叩门。
44.曹国清保定
雨落芳林惊宿鸟;
云开晓日惜残花。
46.侯长银南宫
几处残枝,前度何狂张大籴;
一沟野水,今晨还聚泻飞流。
47.李晓天唐山
梦里欣听风奏乐;
窗前悄看雨织帘。(新韵)
48.张红义南宫
昨夜狂风,吹落残花满地;
今晨骤雨,凝成小瀑垂帘。
49.百合盐山
空山踏过千头马;
巨手撕开一片天。
50.李建芳安国
一径残红花落泪;
半杯老酒客思乡。
51.一袭青衫
浅醉梦无垠,案上流光催病酒;
疏狂歌不尽,檐前细雨织闲风。
问题联:
19.幽若兰
日落鸟归,树摇枝摆云遮空;
人眠气爽,电闪雷鸣珠打窗。
评:上联句脚“空”,平声。
37.赤英廊坊楹联学会
河长水手
昨夜河长摇水舰;
今晨雨线挂肩头。
评:长,失律。
39.刘浩雨保定
雨骤街灯暗;
风犯路柳摇。
评:犯,失律。
45.刘铁满保定
狂风大作乌云罩;
暴雨紧随路人稀。
评:人,失律。
全心作对
诗词中的风雨
■李非仙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这是北宋万俟咏的一阙词,全篇写雨,却不出一个雨字,但又句句不离雨意,极尽含蓄蕴藉、深沉委婉之致。纱窗细雨,滴滴答答,总是增人凄凉况味,令人*销肠断,想起平生的心事,幽梦难成,孤恨难平。虽是如此,但这诗词之中凄清的意境,却又总为我们所爱。爱它的细如牛毛的淅淅沥沥,爱它的个大比豆的噼噼啪啪;爱它润物无声的温柔细腻,爱它卷洗千山的恢弘气势;爱它风雨故人来的心灵慰藉,爱它阡陌别人去的寸断柔肠。我们爱它是因为我们曾若有若无的体验过相似感觉,然而却没有心思和时间去细细体味,只能从哪些遥远的诗词里借用,以便拷问自我,寻求自我,认识自我。在这一袭风雨里,有人凄怆欲绝,有人酩酊大醉,有人拍手狂笑,有人闲情逸致。不管他们如何,通过那些诗句总引得我们与之同欢同默,同哭同醉。他们通过不同情感的表达,把那些隐藏在喧嚣尘世之后的风雅一览无余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劳顿麻木的心灵得以在其中遨游栖息,令我们在迷茫困惑时候有了一种美好的向往。那里面有爱情,亲情,友情,温情,这正是我们辛苦追寻却在现实当中很难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们对之爱不释手。萧萧风雨若为情,静下心来,忘记世俗的烦扰,才能仔细品味出那一袭风雨里的温存与凄凉
风雨如晦:柔情少女的细腻情怀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最初读这首诗是因为《神雕侠侣》中的程英,在他见到杨过之后的夜晚情不自禁地在纸上将最后诗两句颠来倒去写了一遍又一遍,看的杨过心中砰砰乱跳不由得痴了。其实,痴的又何止杨过自己,任何人读到这里只怕都要去翻看《诗经》以求安慰心中那份被撩起的温存。全诗以风雨起兴,三章叠加反复吟咏,起伏跌宕。风雨鸡鸣都只是为了强调环境的凄清与心中的焦急彷徨。外边风雨淅沥如一根根的尖细的针扎向心口,声声鸡鸣更是撩人心思牵人情怀。突然看见了心中久慕的男子心中怎么会不欢不喜?最难风雨故人来,何况这个冒雨前来相见的男子不是别人而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情郎?不写等待的过程,不写相见之后的风情,只是着墨于这相见的一刹那心里微妙的反应,好似跋涉在塞北的长河大漠突然发现一朵天山雪莲的惊喜。因为有了男子的突然出现,那风的肆狂,那雨的萧索,那鸡鸣的嘶烈都已不再重要,有你就好。那时的爱情就这么单纯大方如同晴天朗日云淡风轻,没有“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含羞矜持,没有“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欲盖弥彰,没有“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时雨”的怅惘无奈。女子单薄的生命,因了心中所存的这份爱情,而熬过风雨,熬过漆黑如墨的夜晚,迎来了繁花的绽放。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只是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在经历等待之后赢得一夕凄美的眷恋,世界空阔,人间痴情大多都是落的寂寞收场,白白浪费了那一场烟花。等待自古就是一件苦寂的事情,这等待的时日除了一心一意无穷已的想念再没有别的心思,而等待结束的期限又总是不知会在何时。此恨不关风与月,人间自是有情痴,有时明知等不来,却非要在尝试了绝望之后才肯放手。南宋赵师秀有一首诗说的情形和这篇《风雨》相似,结局却敲碎了人肠:
*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也是在一个约好要来相会的日子里来了一阵斜风细雨,雨来水涨,池塘里的处处蛙声叫的人烦躁,路上的泥泞挡住了行人的脚步也粘固了主人期望难耐的心。这样的天气只怕那人肯定不会再来了吧,虽是肯定不会来了,却又不忍舍弃希望仍旧苦苦地等,从晓风残月等到日上三竿,从*昏落日等到月渐西沉过了夜半,闲闷无聊只能敲打着棋盘上的棋子来缓冲孤灯落花的冷清。等待别人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与语的人,所以才会不惜耗费青春去等,希望有一个人可走进心里聆听心中的所思所想,与自己同欢同悲。而这份凄苦在风雨之夕愈发膨胀弥漫于双眼凝望到的天地之间,如一座牢笼,冲击不开,撕扯不破,除非爱情的来临。
巴山夜雨:李商隐最大的遗憾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诗到了晚唐,已经有外界对物象的追寻转变到对内在心境的探索,由以情为文演化到以韵为文。而玉溪身处其中,又一生郁郁志不得伸怀抱不曾开,诗意最是凄迷婉转。唯有这一首,纯用白描,明净如话,找遍唐朝再也寻不到比之更加温情和暖的诗来。
读过全诗,好似看到一个痴情的男子坐在窗前看着帘外的澹澹秋水泛起连波。室内青灯如豆,他伏案写下了二十几个字给妻子当做回信:你问我何时归去,其实我早就有了归意,然而仕途漂泊,行踪不定,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哪天才能纵马归来。今晚的巴山,夜雨潇潇,涨满了秋池,我在昏*的烛火之下,给你回信,最大的心思就是能有一天和你在西窗之畔连床夜语,一同剪去蜡烛流出的灯花,向你闲话今日的巴山秋水夜雨潇潇。
唐代诗人万千,轮到写情爱,玉溪是无可比拟的,他那些伤感凄迷,李白不会,他的深隐曲折,杜甫难能。这样的一个写情圣手,写给妻子的时候却如此吝啬不肯多费笔墨,然而,虽是简简单单的几句无聊话语,却组成了人间最温暖的情诗,胜过千行万行的浓情蜜意。一切相思尽在心底,你知我知就已足够,何必拿出来向人招摇。再美的情话,一旦出了口,都会变得太过虚假酸腻,失去了原来的真意。爱情,唯有淡,才能长久;唯有薄,才能深远,所以,明明是思念如狂却东拉西扯尽拣些没要紧的话来搪塞敷衍,剩下的所有都在不言之中。
光阴荏苒,老去的比人还快。爱情终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与亲情沦为一体,如若办不到,除了把它埋葬之外在没有别的选择。只有爱情与亲情交融之后,那时,相互之间才真正成了彼此的不可或缺,没有初见时含羞的眉来眼去,没有热恋时的你侬我侬,没有新婚时的卿卿我我,却能明明白白地感觉到那一点即通的心有灵犀和相濡以沫的坚决心意。
玉溪寄这首诗是四十左右年纪,正在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做幕僚。早年因文才深得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去世之后,玉溪进士及第,王茂元爱其才华就将女儿王晏媄嫁了给他。令狐楚与王茂元分属牛李两*,牛*因玉溪娶了茂元的女儿而鄙视他背叛师门,他却又因早年曾跟随令狐楚而得到李*的排挤。所以,他只能如石缝间的纤草,在牛李*争的夹缝中求得生存,辗转于功名之外,漂泊于四海江湖,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清明时节:杜牧*断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将近清明总不由自主的就想起这首诗来。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精警的词句,只是浓铺淡抹勾勒了一个画面,却让后人*断了千年。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过后,天气渐暖,自古有“清明过后,种瓜种豆”的谚语,虽是祭先祀祖慎终追远的日子,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敦亲睦族,故而,气氛应是祥和热闹。
宋代的大儒程颢有一首《郊行即事》可见一斑: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暖日静好,风清云淡,信步漫行在芳原碧野之上遥看远处山峦如黛,春意弥漫朦胧里透出的青绿浅翠肆意地在眼中蔓延开来。兴致高展就追随着那翩翩飞红越陌度阡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意趣困乏自可“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醉眠在青苔石矶。右丞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虽然适意,总觉得多了一分清冷,少了一份热闹。望着渐飘渐远的落花飞红突然感到了时间的贵重,想到了聚少离多的世事去请,不由得生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狂放心思来,休要推辞这杯淡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生命如同枝头的嫩蕊,清风微动就是零落飞散。这样清明的好天气,不妨尽兴游衍知道日暮西汀,踏花归去马蹄香。
还有一首《清江引》,作者是明朝的王磐,也是写清明出游,用词旖旎美若花间: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有朋友告诉说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然而就是在这个本该“佳节晴明桃李笑,暖风迟日醉梨花”的清明时节,却下起了绵绵细雨。困顿于仕路宦途的牧之,也早已不是当年哪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风流少年。暮春的细雨本来无情,只是因为行人的苦闷而显得纷纷扰扰,成了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其实,纷扰烦乱的岂止是充塞天地的斜风细雨,清明原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的时日;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自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诗人心中的情绪凌乱如麻缠绕于眼前耳外的所知所闻,首句造势蓄意已足,后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自然而然地承接而来信笔写出,不费丝毫力气。路上行人虽有重复的嫌疑,但口语化的表述本就是天然无饰脱口而出。“断*”一词,更是早已用滥,可在这里恰到好处,亲切自然,没有一点的造作之态,让人觉得这本就是最理所应当的事情,若改用他词反而有斧凿痕迹。
这时的情形总令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林冲来,平白无辜遭人陷害,锒铛下狱,孤身一人独走在前往草料场的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雪。“那雪下得正紧”,和“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样,也是不加修饰,娓娓道来,境况氛围却自现眼前。牧之和林冲心中都有着复杂寒冷的情绪,能够一解烦忧与苦寒的唯有杜康。太白虽道“举杯消愁愁更愁”,但酒入愁肠,总能暖心热肺活络血脉,而微醉微醺时如羽化升仙,感知人间的冷暖也就格外明了。然而,诗人并不屑于酒后虚假的豪情,仍旧着墨于路途中的追寻与困顿。“借问酒家何处有”,既需借问,定是他乡无疑。在这样一个葬花天气,这样一个迷茫地点,四处追寻一个可以消寒避雨的处所,其落寞情怀可想而知。
对于上句的发问,诗人没有得到具体的回答,大笔一勾绘出了一幅“牧童牛背图”:牧牛归来骑在牛背之上的孩童青箬笠绿蓑衣,这令行人断*的细雨纷纷,在他看来不过是助其玩乐的物事,心思单纯双眸明亮情怀愉悦,没有急急返家的匆忙,没有青衫湿遍的黯然,听了行人的询问,他乐于感受能够为人指点迷途的满足,遥遥地指着杏林深处隐约不现的村庄。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看似诗人找到了可以安*休心的精神栖处,但在杏花迷漫的面纱之下却仍旧是一段遥远的距离,这距离不远不近,近在眼底却远在天边,不知能不能走得到头。
诗以全景开始,以远景结束,混然天成。开篇点出时间天气是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后边三句的断*、借问、遥指都发展在烟雾缭绕的情韵之中,都是近景。然而结尾之时,牧童伸出手指向前方一指,又将人引到深沉阔大的境界里:前方有杏花一片,灿烂如雪,杏花之上隐隐约约挂着一幅酒招牌,而这杏花酒家依然被迷蒙的细雨所笼罩,与首句浑和如一,不留痕迹。读完四句,不容人不为之*断。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一生落魄的人多,平生称意的人少,诗里那种无以派遣的感伤已超脱对当时天气的知觉,升华为对生命本真的体验。不如意事常八九,总有一些人一些人会突然触及自己心中最柔软的深处,那种痛那种伤无药可救,直欲狂歌乱舞才能发泄其万一。虽经人指点发誓要将那些人那些事放开忘记,重新寻求心中的净土,只是那地方忽隐忽现难以捉摸,而且发誓要忘记放开的人或事又时常相扰,前方道路定然泥泞,唯有靠心*的坚毅与生命的执着去追寻,方能看到圣洁的仙境。
花落多少:孟浩然细腻感伤情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春困秋乏是古人经历了无数的冬夏方才总结出的经验,到底没有欺人。熬过了漫长阴冷的冬日,迎来大好的春光,本该四处游走踏青的时节,竟然情思困顿,朦胧迷幻起来。一觉睡去连天亮都惊不破浓浓的梦,梦里好似听到了鸟儿的啼叫之声,这声音来自天上地下,山川碧野到处弥漫。
神思恍惚之中仔细一听,啼叫欢闹的鸟儿原来不在梦里,而是真真切切地藏在窗外的碧叶青枝之间,实实在在。突然记起昨夜里似乎来了一阵斜风细雨,如烟似梦,轻轻叩打着窗棂,怪不得窗外的青枝绿叶更显的晶莹翠碧,玲珑剔透,只是不知道,满园的锦簇团花,红蕊寒心零落了多少!
这首《春晓》是浩然极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和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鼎足而三,是最精致的五言绝句。
浩然一生未入仕途,前半生大多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以诗自适。襄阳鹿门山是东汉末年庞德公的隐居之地,浩然心神向往,写下一首孤寂清远的《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如痴如醉。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之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诗中的“幽人”既指庞公的精灵,也是诗人自己,他们早已同化为一体,不分彼此。唯有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幽人,才能写出天然清新的《春晓》。一向狂放不羁的太白,很少对人称许,然而浩然人格的清高却赢得了他的膜拜: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中对浩然极为崇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但如此,浩然与之分别,太白又写诗相送:
故人西辞*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后来,浩然出山游历长安,曾在在太学赋诗,诗中有一句“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令举坐束手,王维称道。王维将浩然私邀入内署,恰逢玄宗到来,浩然隐匿床底,王维不敢隐瞒,如实告知了玄宗,玄宗亦是风雅的男子,久闻浩然的清名,将他从床底扶出,问他最满意的诗。浩然自诵平素所作,玄宗听见“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怃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浩然因此放还归家,由回到了襄阳。
襄阳的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再去京师以求仕宦,感于友人的盛情,浩然欣然答应。到了出发的那一天,碰巧有故人来访,风生笑谈,两人剧饮甚欢。朝宗久等浩然不致,派人来催促起行,浩然拂袖而起,竟斥责其送信的人来:“业已饮,遑恤他!”——我们饮酒言谈正欢,那里还顾得了其他?
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在红尘转过一周,又回到了出发的原点。他超脱与功利之外,不求仕宦的顺达,不求生活的宽裕,这些举手投足之间就可轻易得到的物事,对他而言,不过是一袭风烟。他所求的是对自然体验的亲切,对内心圣境的洗练,所以他看得透俗世的浮夸与浅薄,知道人生最华丽的瞬间片刻便是衰落凋残的开始。
枝头百鸟争鸣,原以为是春日最为繁闹的景致,殊不知,昨夜的一阵轻寒宿雨,早将万花飘落,飞红片片,铺了一地。青春竟这般的不耐消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对于这浅浅的一问,后世的清照作了回答: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化用偓《懒起》诗意,《懒起》是一首五言排律,最后四句写的轻巧喜人:“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和清照的词一比,仍旧黯然失色,毫不起眼。
雨疏风骤,正是暮春特点。在风雨潇潇的夜晚,独宿无聊,家国之痛不经然涌入眉头,只得借酒浇愁。清照虽是善饮,却也抵挡不住心的悲凉欲醉,三杯两盏就已经不能承受,昏昏噩噩的睡去。现实的惨痛在梦中不忍触及,所以竟睡得意外的香甜,一觉醒来,眉梢眼角还带着昨晚的酒意,一夜的雨淋风梳,院中的海棠定应是令人不堪触目,因而急急地向“卷帘”之人闻询。一个“试”字,显出了心中的不安与担忧,不忍问却又忍不住地想要知道的心思被刻画的淋漓尽致。谁知,卷帘人的回答竟出乎意料之外。她内心虽然极是渴望海棠依旧,然而,花事凋零毕竟是天道自然,奈何不得的事情,况且昨夜又添了一宿风雨,海棠花断然不会依旧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又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定该绿多红少,叶绿花残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是恰当,毕竟她尚未亲眼目睹那一片的残落。海棠虽好,风雨终归无情,再美再娇艳的花也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自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清照用她特有的女子的细腻精警,阐释着她伤怀落寞的惜花情结,最后一句虽是妙到极致,但读来总有一种在歇斯底里的呐喊的感觉,不若浩然浅淡宁静。这是性情所致,浩然将生命参透,于世混不着意,深深扎根于生命的本体,所以对生活有着异样的亲切感知,超妙自得,诗情画意从笔端流出亦是清澹简朴,气息盎然。
浩然用极其简约婉转的语言,描摹出一幅流畅灵动的景致画面,韵致飘逸,意境清旷,淡而有味,浑然一体。夜来风雨,花落多少?不单是对春红零落的惋惜,更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的思考与质问。
满地的残红,就像过往生活的片段,支离破碎。总有一天,我们都将老去,那逐渐斑驳凋谢的依稀往昔,才是我们真正无法割舍的缱绻情怀。
转自天涯(共2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