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探秘泗州城解读之一胡仁生为您讲述泗州
TUhjnbcbe - 2022/3/14 13:17:00

泗州城解读之一:胡仁生为您讲述泗州城的历史价值

胡仁生,盱眙文广新局副局长,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理事,拥有科普和文博两个高级职称,市拔尖人才,曾获盱眙县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优秀知识分子、江苏省旅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出版个人专著有《画育》、《冷视》、《明祖陵年》等。近期,他出版的《泗州城探秘》,文字轻松活泼,通俗易懂。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一个灿烂文明的背后都依托于一个庞大的水系;而这个庞大的水系有时也会造成文明的覆灭,泗州城千年文明,恰好因水而灭

泗州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个整体格局完全废弃在水下的州城城址。目前,对泗州城的考古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泗州城遗址的轮廓、布局已经基本清晰,部分重要遗存已经揭露出来,在全国取得较大影响,中央电视台用三年时间精心制作了五集大型专题片。泗州城遗址年获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考古论证的几次全国性论证会上,多名权威专家,对泗州城考古展示出来的情况都表示极度震撼,并对其历史地位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评价泗州城遗址为中国“水下庞贝城”。

泗州城遗址位于盱眙县淮河镇,与第一山景区隔淮河相望,核心区距离新淮河大桥不到一公里,遗址总面积约2.46平方公里,不包括城外的墓葬区。

泗州城建于何时?据史料记载,泗州设置始于南北朝北周武帝宣*元年(年),开始时治所在宿豫县(今江苏省宿迁市),隋朝开汴渠开封至盱眙的水路,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了加强对汴渠漕运管理,唐开元二十三年(年),徙泗州于汴口临淮县,遂改临淮县为泗州城。

唐宋时期,泗州地处淮河下游,汴河之口,为中原之襟喉,南北交通之要冲,是古代典型的河口城镇。泗州城十分繁华,有“北枕清口,南带濠梁,东达维扬,西通宿寿,江淮险扼,徐邳要冲,东南之户枢,中原之要会”的特殊地理地位。“天下无事,则为南北行商之所必历,天下有事,则为南北兵家之所力争”,是*河、淮河、长江水道的中转点,唐宋时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宋代,泗州城十分繁华,历史上称为“奔驰马骤无间时”,加之景色秀丽,朝廷*要、文人墨客无不慕名前来,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明代,泗州城城中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蚁集,更为繁盛,其鼎盛的原因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一个重大的*治背景,即朱元璋的祖陵建其北侧,每年的各类“祭祀”活动使泗州城成为朱明王朝的“行宫”,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泗州城不仅是历代州郡所在地,而且唐时的淮东节度使、南宋时的淮南路东宣抚使、明清时的卢凤淮扬滁徐钦差、监察御史、凤泗兵备道、江北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也都曾设驻泗州。泗州知州公署、泗州卫都等都设在城内,另有龙泉书院、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来华的日本僧人称赞它繁盛“如杭州市、扬州市”。

泗州城在唐、宋、元、明、清,一直是整个苏北和安徽部分地区的*治中心,辖七乡五十三里,计有镇集二十二个,泗州在唐代中后期已迅速发展为全国重要的中等城市。到了北宋时期更是州治机构健全、商贾云集、人丁繁盛的一番都会景象。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中期泗州户口数为户,《宋史·地理志》载:北宋崇宁年间泗州总户口数为户,151口,这两个数字均高于同一时期江淮另一重镇扬州的户口数。按照泗州总户口数估计,泗州城当时的城市人口应该在五万人以上。这样的人口数,在唐宋时期已经是一个较大规模的州城了。到了明朝时,由于朱元璋对埋葬父母的凤阳重视的因素,泗州和盱眙改属于凤阳府。公元年的清雍正二年,泗州升至直隶州,辖盱眙、五河、天长三县,成为名副其实的江淮重城,成为我国历史上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密集的港口名城。尤其是作为宋金对峙时期,南宋向金交纳岁币,先送到现在盱眙商贸(老盱眙新华书店)对面的宝积山存放(目前宝积山还存岁币库遗址),再渡淮河到泗州交割,对研究南宋岁币*策这一特殊现象,有重要的地理研究价值。

从泗州城内穿过的古汴河,曾是唐宋时期国家都城的生命线,每年经此河运送物资的船只达六、七千艘,宋朝人更认为“汴河乃建国之本”。正是因为泗州城扼汴河南口,与首都物资供应有着密切关系。南宋与金隔淮而治时,泗州城、盱眙分别作为双方榷场,也一度成为双方使节来往的门户,这些对研究唐宋时期的运河经济、宋金榷场贸易有重要的价值。唐代,佛教崇拜对象“泗州大圣”出自泗州,是重要的佛家道场,影响波及中国东南半壁江山及至全国,不但泗州大圣本人被封为“国师”,还被后人看作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对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灵瑞塔不但是佛典明文记载的中华四份佛骨之一,藏有佛主释迦牟尼佛的真身圣骨,被称为全国著名佛教圣地,考古证实,所遗留的规模巨大的灵瑞塔基础,也保存完整。

泗州城内外先后共建有名的桥16座,其中城内有8座:即优龙桥、回龙桥、天梯桥、通会桥(也称汴泗桥)、永宁桥、走马街桥、马家桥、魏家桥。城外8座桥为:东门外板桥,西门外板桥,南门外濯清桥,北门外板桥,新桥、通济桥、胭脂桥、浮桥(横跨淮河,连接泗州和盱眙县城两地)。泗州城外有护城河,环城皆濠,濠外有堤,濠水相通。因沟濠纵横,不仅桥多,各城门都有吊桥,以利通行。当年泗州街景整齐,商贸发达,根据《帝年纪略》和《泗州志》记载,泗州城内外,共有五个集贸市场,十五条大街,三十四条巷道。明洪武初年置泗州卫,都督府辖九千户,在城内有州衙、都察院、巡监察院、理刑厅、泗州卫、馆驿、仓廒、课税局、阴阳学及邮传总铺等官衙单位;有儒学署、训导署、学正署、社学、决科书院、龙泉书院、泗水书院等文教建筑;还有漕粮中转的常丰仓等仓储建筑。此外,在泗州城内还有钟、鼓楼各一处,寺、庙、庵、祠等建筑53处,还有坛、堂、亭、阁12处,表、坊、碑、碣等24处,还有唐代建造的灵瑞塔和明远大师塔。泗州城不仅有众多建筑壮观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有优美的环境,直到明代,泗州还有十二景:即“九岗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对岸盱山耸翠,面城淮水浮烟,瞻柏陵园葱蔚,采莲濠畔芬芳,关内渔舟咏月,堤前商橹吟风,龟壁遥睇砥柱,鹅湖闲泛恬波,普照泛图映日,皇华楼阁临流”。

泗州城依山傍水,岗阜翠绿,是一座“山水朝拱,风气凝萃”,景色秀丽的历史名城。各代许多文人墨客,驻足泗州,留下大量脍炙人口诗文,宋代书画家、诗人米芾,知涟水*,道经泗州,曾留有:“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赞美泗州优美环境的绝句。从唐到清,泗州城曾有过独特而鲜明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唐宋时的李白、白居易、韩愈、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米芾,元时的赵孟頫等诸多名家的诗篇中都对泗州城进行了赞誉和描绘。泗州城被湮没后,很少受到外界干扰,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城中“衢闾整饰、栋宇毗连”,每座城门外均筑有防洪用的月城和月门,且在外围有一周防洪用的外廓城,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古代建筑以及古代城市的防洪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所以,泗州虽然因为大水,沉没湖底,但因为其重要的经济、文化价值,深深扎根在人们记忆里,让人们念念不忘。

泗州故地,文史泗洪。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秘泗州城解读之一胡仁生为您讲述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