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再看胭脂扣痴狂至死的爱与执念,最终只
TUhjnbcbe - 2023/3/3 18:56:00

感谢您的收藏、点赞和转发,么么哒^*^

年,是张国荣逝世17周年,也是红颜知己梅艳芳逝世17周年。

这对才子佳人的深厚友谊,便起源于这部关锦鹏导演的成名作《胭脂扣》。这部影片是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从年上映至今已经33年了,如今在豆瓣依然有着8.4分的高分。

比起小说,影片人物少了一些算计,添了几分痴情。加上导演特殊的同性身份,使得他对如花的人物形象拿捏得细腻而完美,*似人,人又似*。再加上哥哥张国荣和梅姐出神入化的演技,成就了一个经典的爱情绝唱。

小说讲的是一个在报社工作的记者袁永定,有一天遇到了一个20多岁要登报寻人的女子。在逐步的接触中,他发现这个女子不是人,而是50年前和一名叫陈振邦的富家少爷吞鸦片殉情的名妓如花。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红牌妓女如花爱上了有钱阔少“十二少”,无奈两人身份地位悬殊。在遭到家人强烈反对后,如花决定带着十二少吞食鸦片殉情,结果十二少没死。在阴间苦等十二少的如花,特地上人间寻人,于是就遇到了袁永定。

听完故事的袁永定和女友楚娟都很同情痴情的如花,他们也非常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终于带着如花来到了“十二少”打工的片场,如花默默认出十二少后,不辞而别。

如花坚守执着了50多年的爱情,哪怕她使尽浑身解数,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这或许就是作者李碧华的观点。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没有必要为了爱情舍弃一切,执着到最后,成了自我的折磨,伤人伤己。

从前,我看《胭脂扣》感叹于如花对爱情的执着,悲愤于十二少对爱情的怯懦。如今再看,却发现这爱情的悲剧,不过是如花她自己咎由自取。今天我就准备以如花对爱情的执着为切入点,从她与十二少相识、相恋、相弃的过程,用现代女性思维去探究这部幽怨缠绵的爱情挽歌背后的情感寓意。

相识:一旦爱成了占有和控制,爱早已消失

第一次见面时,如花的初次登场便以男装亮相,用低沉的男音唱起《客途秋恨》,惟妙惟肖。此时,南北行十二少大摇大摆走进来,如花机灵地把十二少当作女生般调戏。十二少接唱着“愁对月华园”,却被如花笑称“哪来这么多愁”。就这样,一曲《客途秋恨》轻易地俘获了少年公子那颗无处安放的心。

其实,这一幕在原著中是根本没有提到的,导演之所以设计了如花在初次亮相中唱戏,更像是为女主角梅艳芳量身定制的一般。这戏曲不仅推动了全剧的发展,更象征了如花在爱情中的主导权。

在相识后的第二天,十二少就迫不及待地点名要如花。谁知如花借口回房打牌,故意刁难冷落十二少。十二少也不退缩,反倒加大了求爱攻势,一副“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表白,一张两百多大洋的原装大铜床。以至于老鸨不无醋意地说:“我做了二十几年的老鸨子,从没见过一个孝子,像十二少这个温心官人这么会孝顺人的”。

认为遇到真爱的如花,终于动了“找个栖身之处,嫁个好人家”的念想。她深知这不是简单赎身重获自由的机会,更是一次身份阶级跃升的机会。

她刻意地装扮成良家妇女,向十二少母亲表明真心,可十二少母亲则以“乳前龙井”暗示她连做小妾的资格都没有。深受打击的如花,也用共同殉情实际行动“报复”十二少的母亲,她在十二少母亲前的那句“我和正邦是真心的,不敢计较些什么”,她哪里不敢计较,这不过是一番好听的说辞。既然自己得不到,那任何人也别想得到,包括十二少他自己。

一开始,如花习惯了把自己当成猎物。她一面施展出所有美丽的一面,诱惑着十二少,一面当十二少上钩时,她又用“干煎甲鱼”享受着这种被人追逐时若即若离的刺激。

看惯逢场作戏的如花,却被这种狩猎关系的刺激冲昏了头脑,她认为这便是真爱了。殊不知,真正的真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靠着相互的吸引,走到一起。

当爱发生的时候,她又以为自己能控制爱。虽然她从来不说自己占有十二少,也从来不说自己控制十二少,但她实际却是这么做的。在一段恋爱关系中,男人都是占主动地位,而在《胭脂扣》中,十二少始终置身于被动地位,哪怕是追求如花时,都表现得对如花轻怜密爱,处处言听计从。

也正是因为如花对十二少的控制与占有,让如花对失去这段感情的恐惧愈演愈烈。最终她爱得痴狂,痴狂到要“逼迫”十二少与她共同吞鸦片殉情。

相恋:偏执地要求以死明爱,最终伤人伤己

①被冤枉成负心汉的十二少

说十二少不爱如花那是不可能的,他从一开始对如花就不是那种一夜春宵的态度。他为了如花不顾家人反对,不顾社会眼光,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身世,从豪宅搬进了破败的小屋与如花同居。为了生计,他甘愿放弃富家公子的优越生活,去戏班里做一个跑龙套的小杂役,甚至帮人递痰盂。哪怕是在殉情时表现过犹豫和退缩,他最终依然听从了如花的安排,吞下了鸦片和放了安眠药的烈酒。

发现十二少被救活的如花,竟然说:“如果他是真心的,救活都可以再死,他偷生,他丢下我一个”。如花错了,大错特错。

活下来的十二少虽然与表妹程淑贤结婚,但再也没爱过别人。他没死不是因为他不爱如花,只是因为他怯懦得不敢死,毕竟死亡的恐惧是巨大的。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纪念如花,抛妻弃子,带着在如花那染上的鸦片,从此了无生趣。

单就十二少本身的行为来说,他已经做出了他表达爱的所有方式。时至如今,又有多少男人愿意做到为爱放弃一切,哪怕自己的生命呢?如果只是因为他不敢死,就让他背负负心汉的骂名,真的是冤枉至极。

②自私的爱让如花不择手段

反观如花的爱,她痴情于十二少,却爱得自私和*辣。袁永定说:“这种女人很可怕。她不爱你犹自可,不幸她爱上你,你别想逃出生天。化身为苍蝇,她也变作捕蝇草来侍候你。即使重新做人,她的阴*不肯放过。”

如花唯一一次生气,就是十二少要跟她分手的时候,她自觉爱情没了希望,打了十二少一耳光。片刻之后,她又恢复了以往温柔美丽的模样。

与其说如花爱十二少,不如说如花爱的是十二少背后的身份地位。如果她真爱十二少,又怎会拉着他一起堕落、吸食鸦片呢?正因为爱中掺杂了其他目的,所以如花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和十二少殉情。她知道十二少不想死,于是除了喂他吃鸦片外,如花还在酒中另下了40片安眠药,如花一杯,十二少三杯。

很多人被如花宁可放弃一切的痴情所感动,可如花哪里放掉了一切?她本来就什么也没有。相反,十二少有财富、有地位、有未来,却为如花放弃了财富、身份、甚至自己的生命。

要爱人先爱自己,这是很多哲学家给爱情中人的劝告。可如花却以自杀的方式来证明对方的心意,也许这样可以体现出她爱得深刻、爱得热烈,但往往让十二少感觉到害怕或疲惫。

爱情中,两个人的感觉应该是轻松的,没有拖累的,如花以死相逼,这样的威胁简直愚蠢至极。哪怕他们都能苟活于世,最后也会因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把爱情逼上死角。

相弃:放下执念,才能真正和自己和解

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描写出如花见到十二少的反应。而在电影中,导演却再现了两人相见的情景。

如花爱得不纯粹也体现于此。当她得知十二少苟且偷生的时候,并没有死心。反倒是在看见曾经风光无限的十二少,50年后却变得穷困潦倒,她死心了,也安心了。

她那绝望而冷漠的眼神,像极了当年看十二少当杂役的失落眼神。最后她说:“十二少,多谢你还记得我。这只胭脂盒,我挂了五十三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

如花把十二少当年送给她的胭脂盒还给了他,这个胭脂扣,承载了如花53年来对爱情的寄托。我觉得其实如花这50余年的苦等,早已不是因为爱,只不过是她要给自己一个理由,去真正的放弃。一句“我不再等了”既意味着不得不放下,也是庆幸般的如释重负。所以说,人很多时候的烦恼,并不是因为和外界产生的矛盾,而是和自己产生了矛盾。

再看故事中另一对恋人的爱情。阿楚问袁永定:“你会为我死吗?”,袁永定回答“不会,你呢?”,阿楚说“也不会”。的确,现代人不轻易去放弃爱情就已经不错了。

阿楚是那种强势上进的女生,为了工作,阿楚可以疏于打理和永定之间的爱情,加上理性古板的袁永定不懂得去哄女朋友开心,这让两人的感情已经是岌岌可危。但是在经历了如花的事件之后,两个人才彼此理解,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久的包容和理解。

谨以此文怀念哥哥和梅姐

导演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不是特别满意,原因在于两个时代的爱情观被弱化了。也正是因为如此,让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被大打折扣。

但凭着张国荣和梅艳芳卖力的演出,让本片仍然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上乘佳作。小说作者李碧华也曾经赞道:“张国荣、梅艳芳两个演员都为电影加了分,剧中人就好比是为他们两人量身定做的,尤其是梅艳芳,她本身就是又像妓女又像痨病*。”

再看这部电影,剧中的男女主角早已不在人世,心中难免多了些惆怅。在哥哥离世的同一年,梅姐似乎没了主心骨,最终宣告患癌半年便逝世。这样的结局,为原本就悲情的电影,又增添了几分伤感。

#十七周年继续宠爱张国荣#

—END—

作者:小妖灵灵

PS:点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看胭脂扣痴狂至死的爱与执念,最终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