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宁馨儿(原创)
最近看了哥哥和梅姐饰演的电影《胭脂扣》。
这部电影改编自香港文坛大名鼎鼎的才女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香江*才”关锦鹏执导,“影坛绝配”梅艳芳与张国荣主演。
尽管剧中的两位主角已先后去世,但他们30年前的屏幕形象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焕发出熠熠生辉的光彩。时至今日,在豆瓣上,获得近20万人给予的8.4分的高分评价。
无疑,影片的故事的情节是十分出彩的,但仅仅是内容取胜,恐怕还不足以成为久经不衰的经典。细细品味,会发现影片有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和艺术。
因此今天,我将从《胭脂扣》这部电影的剧情出发,结合电影导演关锦鹏运用的隐喻和前后对比等创作手法,来解读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会谈谈这类创作手法对我们观影的启示。
梅艳芳剧中经典造型01《胭脂扣》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胭脂扣》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结局却惹人心碎的悲情爱情故事:
一天晚上,在报社工作的袁永定(万梓良饰)遇到一个穿着旗袍的妖艳女子前来登广告,女子在袁永定下班后一直跟踪他,在交谈中,袁永定发现该女子原来是**,早在53年前就已经服*自杀。
原来,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烟花柳巷之地,有一名妓叫如花(梅艳芳饰),在一次饭局上和陈家少主陈振邦(张国荣饰),也称十二少相识。
风流倜傥的十二少和风情万种的如花因一首《客途秋恨》暗结情愫。随后,富有的公子哥十二少展开了对如花的猛烈追求,如花被十二少的痴情打动,两人成了恋人,甚至开始谈婚论嫁。
不难想象,两人的婚事遭到了十二少父母的反对,双亲显然不能接受家大业大的陈家儿子娶一个青楼女子做妻子,哪怕是做小妾都不行。
无奈之下,十二少搬出家里,在一处出租屋和如花同居。
十二少追求如花曾经衣食无忧,如今却没有经济收入的十二少,别无所长,为了生计不惜去戏班当跑龙套的人,可他只能挣得稀薄的薪水,再加上二人之前染上鸦片,日子越过越惨淡。
走投无路的两人决定吞下鸦片一起共赴*泉,做冥世夫妻。为了怕恋人反悔,如花偷偷在十二少的酒中加了安眠药,本以为十二少不是会死于安眠药,就是会死于鸦片,但却没想到十二少意外被家人救活了过来。
在*门关绕了一圈的十二少,断了自杀的念头,和表妹淑娴结婚生子。
如花不肯投胎,在阴间等了53年,都没有等到十二少,心有不甘,于是以自己的阳寿为代价选择来到人间,用7天的时间寻找爱人。
年老在片场跑龙套的十二少通过袁永定及其女友阿楚的帮助,如花终于在一个戏场的角落找到了十二少——曾经“眉目英挺、细致温文”的翩翩公子,变成了一个晚景疏萧、随地小便的糟老头。
原来十二少在如花死后,虽然继承了家业,却败光了家产,不得不来戏场跑龙套为生。
见到十二少的如花,带着失望和寒心把当年他买的胭脂扣从脖子上取下归还,淡淡地说了句:
十二少,谢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盒我挂了53年,现在还给你,我不再等了。
然后决然离去,留下十二少年老的身躯在原地哀叹。
关于这个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看到了十二少对如花的背叛,有的人看到了如花的心机,有的人感叹女子深情错付痴心,有的人则哀叹世事变迁,命运无常。对我而言,最大的感悟便是人活一世,面对感情,不要强求,抓得越紧,失去得越多。
02为什么电影《胭脂扣》能成为一代经典?
这部电影,从剧情上来说,有一些俗套,如富家公子和青楼女子的热恋,长辈反对其婚事等等。
但瑕不掩瑜,影片运用了很多经典的创作手法,比如在叙事方面,并没有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来展开,而是采用了倒叙、插叙和交叉蒙太奇的方法,让故事一波三折,颇具悬念,具有观赏性。
我认为在众多的创作手法中,其隐喻的应用和前后对比为影片增添了值得反复品读的地方,铸造了经典的永恒魅力。
如花和十二少缠绵①剧中隐喻
先说“胭脂扣”这个名字。
胭脂代表着成熟风韵的女人,符合剧中如花的形象——妖娆妩媚,明艳动人。
而胭脂扣,一方面指代剧中十二少赠给如花的定情信物胭脂盒,另一方面,“扣”字也隐含了如花痴情的一生。一盒胭脂,扣住了她的心,扣住了她的情,还有她的一生一世。
再说如花找算命先生解出来的“暗”字。
影片里,算命的老先生说如花抽取的“暗”字是吉兆,因为“暗”字有两个日,阳火旺盛,在人间。”如花万分欣喜,她知道自己即将见到日思夜想的十二少。
可这一个“暗”字,实则隐喻了十二少的凄苦结局:暗无天日地度日,活在毫无存在感的戏班,以跑龙套为生;夜晚蜷缩在暗处独自一人抽着孤独的烟。
一个“暗”字,把十二少几十年来沧桑的变化浓缩在一纸算命签里。
另外,十二少刚痴迷如花的时候,为了讨其欢心,在倚红楼当着众人的面赠送了一幅对联:“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单看这句话,已经暗示了最后两人结局的不完美。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描写如花长得美,像梦,像月,像花一样令人迷醉和捉摸不透,有一种勾人心*的魅力。但句子里隐藏了一种颓废和哀伤,暗示两人的结局像梦境一样消散,两人的相伴像幻月一般短暂,最后天各一方,阴阳相隔。
②前后对比
影片中由几组很明显的对比,从建筑的变化到人物的境遇,从喧嚣的场景到萧索的气息,无一不为本片添加了悲凉颓废之感。
首先是场地的变化。
影片一开始的场景,便是热闹非凡的倚红楼,老鸨叫姑娘接客的声音不绝于耳。红的,粉的,*的,绿的,紫的,花的,莺莺燕燕,一派繁华。
然而时过境迁的五十三,早已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非——如花喜欢去看戏的太平戏院早被拆了,建了一座商场,金陵酒家变成了新塘酒楼,人来人往的倚红楼都变成了幼稚园。
其次是十二少境遇的改变。
可以说,年轻时的十二少真是“财貌双全”。他是经营南北行中药海味铺的陈家少主,从小锦衣玉食,娇生惯养。为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连两个阅过无数男人的妓女就被他迷人的外表吸引,不忍一看再看。
然而当如花在戏班里见到年老的十二少时,却已成了满脸皱纹、龌龊粗鄙还跛脚的糟老头。
曾经深爱的男人苟活于世,终日以跑龙套为生。背景音“誓言化作烟云字,费劲千般心思”响起,直叫人泪如雨下。
再次是两个时代感情观的对比。
这部电影的一条线在回溯如花和十二少的情爱故事;另一条线则刻画的是剧中的报社职员袁永定和其女友阿楚的情感。
剧中有段情节是袁永定和阿楚在亲热,双方发生了如下的对话:
阿楚:你会不会为我自杀?袁永定:不会……我们哪有这么浪漫。那你会吗?阿楚:不会。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像如花和十二少这样为了一辈子在一起,不惜殉情自杀,实在是有些残忍。人活一世,无非就是图个开心痛快,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为了情爱失去生命实在太不值得。
这部电影,用了多处的对比,从物质层面翻天覆地的变迁,到人物境遇由盛转衰的展现,再到两代人情感观的差异,相互交织,共同诠释了悲情的主题。
03影片的创作手法带来的启迪
电影跟电视剧不同,一般电影的时长只有1.5-2.5小时,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介绍完人物和剧情,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
那么每一个电影中那些看起来可能无关紧要的物品,人物间不经意的对白甚至一闪而过的画面都可能是挖掘影片内涵的重要线索。
在我看来,这部只有1.5小时时长的电影,其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对我们观影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①不要忽略电影的名字
电影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电影的名字则更为浓缩。
为什么这部电影叫“胭脂扣”,而不是“人*情未了”或是“如花和十二少的风流韵事”……那就说明故事的发展是跟“胭脂扣”紧密相关的,在影片的名字里透露了人物的关系、情感等。
比如“色戒”这个名字,由“色”和“戒”组成,“色”代表汤唯饰演的王佳芝,以美色勾引梁朝伟饰演的易先生;“戒”代表“戒指”,也代表“戒备”。
当然可能不同人还能解读出不同的含义。好的标题是对剧情的概括,或是解答剧中重要疑问,总之,它一定是有意义的。
②观影要善用联想
如果是平铺直叙,或是赤裸裸地展现编剧的中心思想,那一部电影就变成了纪录片。好的电影之所以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为观影的人提供了对剧情进行猜测的机会,对人物关系进行想象的空间。
比如说《胭脂扣》剧中有一个场景是十二少为博得如花的欢心,在倚红楼燃放鞭炮,表面上营造了轰轰烈烈的男追女效果。但如花有个表情很冷漠,透过鞭炮燃烧的烟火,仿佛心中五味杂陈。或许她在怀疑十二少的感情会不会如烟火一样的短暂,或许是故作矜持,不动声色地掩盖内心的欣喜。
运用合理的联想,可以让你对电影的感受更为深刻和独特
③留意人物和场景的变化
人们之所以对某些人或者某些事印象深刻,往往是因为有了人物前后的“对比”与“反差”。
比如《胭脂扣》里,十二少从风流倜谠的富贵少东家到在戏班帮人倒痰盂、跑龙套,再到妻离子散,败光家产,不得不在片场跑龙套,这种社会地位的落差让人不禁唏嘘人世无常。
还有曾经人来人往、繁华如水的建筑在岁月的流逝中,拆的拆,毁的毁,有一种世事变迁不由人的辛酸感。
04结语
有人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看完《胭脂扣》这部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息,总是不自觉去回味剧中的情节,去感受每一帧画面的美感,去体会深情后的凉薄。
而导演匠心独运,在电影中运用的创作方法,更是为影片带来了绝佳的观影体验,让人百看不厌。
因此今天,除了对剧情做了回顾,我还结合自己的观影体验,提炼出了剧中展现的一些创作手法,从上述两方面对影片进行了解读,最后谈了这些手法的的应用指南。
我是宁馨儿的世界,与你书里看人生,影中品百态。(原创不易,欢迎评论交流,如觉得还不错,点收藏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