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长江白鲟灭绝科学家是如何定义物种灭绝的
TUhjnbcbe - 2023/3/27 19:57:00
北京青春痘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78752.html

刚刚跨入新的一年,我们就迎来了一个令人悲伤难过的消息:

年1月2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中发表论文,论文的内容显示白鲟这一中国长江特有物种,很可能在-年就已经灭绝。

目前,长江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级别。而白鲟的灭绝,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了迫在眉睫的长江生物保护工作。

为了改变当前的困局,自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已经开始实行为期十年的重点水域分类分阶段渔业禁捕*策。

那么,引起轩然大波的白鲟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又是为什么会被宣告灭绝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大多数读者对白鲟并不熟悉,甚至很多人都是在它灭绝的消息传来后,才第一次听说了这一物种。

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白鲟究竟是一种什么鱼。

白鲟标本

长江白鲟,即白鲟(Psephurusgladius),又名象鱼、中国剑鱼、中华匙吻鲟,古称鲔[wěi],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匙吻鲟科最早的化石记录刘氏原白鲟出现于距今1.25亿年前的白垩纪。

白鲟是我国特产的稀有珍贵鱼类,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属于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白鲟身体呈长梭形,头长可超过体长的一半,吻在头的腹面,为长剑状,上下颌均分布有尖细的齿,能够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

白鲟的吻部有梅花状感觉器“陷器”,能够感受水流和水压的变化。它的背部呈浅紫灰色,腹部及鱼鳍为白粉色,全身都没有骨板状的大硬鳞分布,仅在尾鳍上缘长有一列棘状鳞。

白鲟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于凶猛的大型鱼类,因此又被称为“淡水鱼之王”或“水中老虎”。

白鲟一般体长3.5米,秉志教授曾经记载,南京曾经捕捞过一尾体长超过7米,体重公斤的不确定记录。四川渔民中也一直流传着“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排(胭脂鱼)大了不像样”的说法。

白鲟有洄游的习性,成年鱼类多栖息于长江干流的中下层,幼鱼则出于觅食需要,常在港道、支流、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出没。

近现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白鲟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年,白鲟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

年专家救助长江白鲟

年大年初一,工作人员曾对一条白鲟进行救助、放生,但不幸的是,在随后的跟踪过程中追踪信号的小艇触礁,待修理完毕再次追踪时却失去了这条白鲟的电波信号。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活的白鲟。十七年后的年1月,白鲟被宣布灭绝。

物种灭绝如何定义?

那么,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得出一个物种灭绝的结论的呢?

其实,物种灭绝这一概念在生物学界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很早以前,大家并不知道物种会从地球上消亡。

直到年,人们在北美的沼泽中发现了一些巨大的骨骼,并在利用解剖学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已经消亡的物种。“灭绝”这一概念才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现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经对物种的濒危等级做了划分:

根据定义,只有当有充足的理由怀疑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时才可以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而确认某个物种是否已经在地球上消失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地考察,针对考察物种建立客观而全面的生存状况报告。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野生动物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很难获得。

因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物种灭绝的判断标准又做出了进一步说明:如果在某一物种的全部历史分布区域内进行了系列的彻底考察后,没有能够发现一个个体时就可以认为这个物种已经灭绝。

考察应该涵盖该物种所有已知或可能的栖息地、采用适当的时间频次(每天、每个季节或每年一次),并且历次考察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应该超过这个物种的一个生命周期。

什么是功能性灭绝?

白鲟的灭绝,长江十年“禁渔”*策的推出,让人们再一次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严峻,并把目光投向了长江流域现存的,正处于灭绝边缘的其他水生生物身上,其中就包括稀有程度与白鲟相当的白鱀[jì]豚。

白鱀豚科的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仅产于长江中下游水系,素来有“长江女神”和“水中国宝”之称。

白鱀豚已于年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并被认为是第一个由于人为因素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功能性灭绝又是如何被定义的?它与真正的灭绝又有哪些不同呢?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只有在确认了最后一个个体死亡之后,才能宣布该物种已经灭绝。

但是对于有性繁殖的生物而言,只有少量个体存活同样是无法维持种群数量的。

一个物种想要继续繁衍下去,就必须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才能有效地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否则依然只有“死路一条”。

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最小种群数量又被称为最小有效种群(MinimumViablePopulation),一旦个体数低于最小有效种群,该物种就会被认定为功能性灭绝。

就白鱀豚而言,虽然在专家们宣布其功能性灭绝之后,又有人宣称自己发现了一两条白鱀豚,但其数量也远远满足不了维持种群繁衍的需要,因此白鱀豚这一美丽的物种走向灭绝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

一个又一个可爱的身影消失在滔滔江水中,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而现在我们唯一可以期待的事情就是十年“禁渔”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修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好画面,能够再次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江白鲟灭绝科学家是如何定义物种灭绝的